邵长蘅《飞来峰记》原文与赏析

邵长蘅《飞来峰记》原文与赏析

邵长蘅

武林诸山,以峰名者百数,飞来峰最奇。峰之奇,以石以岩洞。峰高五十丈许,缘趾至颠,皆石也。石之状,棱者,砥者,刿者,植者,仆者,兀者,狞者,兽相搏者,骈筍者,卓笔者,骞若飞、坠若压者,奇诡万态,而无一相肖。北倚大涧,削壁横展百馀丈,石益奇。多树木,少土。树多枫、樟、槠、桂、松、杉、冬青、石楠。大者围三尺馀,冬夏苍翠,藤蔓缠络之。根出石缝,郁屈如虺蛇蟠怪石上。涧北为冷泉亭,亭之胜亦以峰。不尔,亭无奇也。岩洞在峰麓有三,曰龙泓,曰玉乳,曰射旭。龙泓洞深广二室,其上圆穴,仰望见青天,如在井中,又名通天洞也。旁一窦,直下深黑。相传有人深入数十里,闻舟楫波涛声,反在顶上,盖钱塘江底云。出洞折而南,为玉乳洞,空广倍龙泓,三面岩户洞豁,谽谺相通,人如行屋庑下。石乳下垂,青莹腻滑,间作绀碧色。壁间泉水涓涓,下滴洼石,大旱不枯。又西为射旭洞,亦名理公洞。岩脚皆空,嵌浮土上。石乳益玲珑,有曰倒垂莲者,圆径丈,下拄不及地尺许。华瓣垂垂,丰上而锐末,如镂刻然。游人侧肩从华瓣间度, 最为奇绝。 又行十余步, 旁得石罅, 陿仅容身。穿罅中出,循峰麓而西,为莲华峰。是下竺之后径矣。理公名慧理,晋咸和间来登此峰,曰:“吾国灵鹫山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其说颇怪,峰顾以此得名。洞皆有题字,今苔藓剥饰不可读。余游盖丙寅二月也。

本文作者邵长蘅 (1637-1704),又名衡,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清初著名文学家。文俱有成就,尤工散文。在现存的近三百篇文章中,游记是其最擅长的文体之一。这篇《飞来峰记》,写于康熙二十五年 (1686) 二月,可算是作者晚年的精心之作。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杭州 (旧称武林) 灵隐寺前。其峰岩石突兀,岩洞幽深,林木苍郁,景色宜人,是杭州著名的游览胜地。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作者首先点出飞来峰以奇见称的特点; 接着从岩石、山洞等方面详细描写飞来峰的动人奇观; 最后再以其得名的怪异奇特做进一步渲染。从始至终,文章紧紧围绕着一个“奇”字,使本来就令人心醉的飞来峰,更加奇情横溢,奇意盎然。

“武林诸山,以峰名者百数,飞来峰最奇。”作者才富学深,下笔便见不凡,开篇不仅直截了当,而且含义极为丰富。别处的山均在名字之后冠以“山”字,如五岳中的泰山、华山等,而杭州人却多称其地之山为“峰”,这种异于它地的命名,本身便有点奇异。此正所谓未明言其奇而已见奇意了。“飞来峰最奇”一句中的“最”字,既涵盖了杭州诸山均有奇意,又重点突出了飞来峰的奇是诸山之首,是奇中之奇。不但如此,作者在此几句中,运用极为高超的表现技巧,有意地创造优美的意境。他先将杭州的全景笼于笔下,展现了一个千峰竞秀、群山叠翠的大背景,然后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由群山到一峰,落笔于飞来峰那瑰奇秀丽的特写上。

飞来峰之奇,可写者很多,若面面俱到,则势必平摊笔墨,使文章拖沓冗长,令读者反感。因而作者在众多的奇景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两种,即“峰之奇,以石以岩洞。”

第二部分先写石奇。“峰高五十丈许,缘趾到颠,皆石也。”这是未登山之前遥看飞来峰的总体印象,山高且石多。接下去,详细刻画山石的形状: 有棱角分明者,平坦如砥者,被物割伤者,挺立如树者,横卧在地者,高耸上平者,形状狰狞者; 还有如野兽相搏噬,如双筍之并立,如巨笔之倒植,如高举似欲飞,如坠地复被压。作者连用了十二种比喻,不厌其详地描绘岩石的怪异奇特。文章开头,作者大笔勾勒,惜墨如金; 此处却肆意罗列,泼墨如水。尽管如此,作者仍感言犹未尽,再于穷形极态之后,缀以“奇诡万态,无一相肖”,“石益奇”等句,进一步启发读者调动审美经验,充分联想发挥,从而使墨气四射,无字处亦有了深意。至此,飞来峰岩石的千姿百态,已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一般人写到这儿,该感到气竭才尽,难以为继了,但邵氏却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翻出新意,用飞来峰上的树木之奇,从侧面来烘托岩石之奇。他先用“多树木,少土”这一不合理的奇异现象做一过渡,同时也再度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从容写来:“树多枫、樟、槠、桂、松、杉、冬青、石楠。大者围三尺,冬夏苍翠,藤蔓缠络之。”如果说这些描写并不见有什么出奇的话,那么与“根出石缝,郁屈如虺蛇蟠怪石上”连起来读,便觉奇意顿出了。之所以有此奇观,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多石所致,故此层貌似写树,实则仍是写石。石之奇促成了树之奇,石奇、树奇又成就了飞来峰之奇,而峰奇又翻过来影响那些人工建筑,使其也染上了奇异的色彩:“涧北为冷泉亭,亭之胜亦以峰。不尔,亭无奇也。”此处应注意的是: 所谓亭无奇,是相对而言。亭子若在荒山僻壤,也许奇巧无比,但由于所处的飞来峰过分奇特,因而亭的光辉被遮掩。作者在这儿采用抑此扬彼的手法,用能工巧匠精心建造的亭子无奇,再次烘托出飞来峰那远非人工所能比拟的奇异景色。

写足石奇之后,再来写洞奇。“岩洞在峰麓有三: 曰龙泓、曰玉乳、曰射旭。”先扼要点出三洞的位置和名称。然后采用移步换景法,随着作者足迹所到,依次写来,各有侧重。龙泓洞突出其上观,“其上圆穴,仰望见青天,如在井中”,下视“旁一窦,直下深黑。相传有人深入数十里,闻舟楫波涛声反在顶上,盖钱塘江底云。”这一上一下之描写,出人意外,使仅有两间房子大,并不见奇的龙泓洞,陡然显得神奇莫测。玉乳洞则与龙泓洞的上洞下穴大异其趣,作者从三方面来写: 一是三洞相贯,集于一个中心,人进洞后,“如行屋庑下”,毫不感到气闷; 二是洞中“石乳下垂,青莹腻滑,间作绀碧色”; 三是“壁间泉水涓涓,下滴洼石,大旱不枯。”此洞虽以石乳而得名,然而除了色泽之外并未再见石乳有出奇之处,因此作者用“谽谺(深貌) 相通”的三洞和“大旱不枯”的泉水弥补了其不足。最后写射旭洞,此洞“岩脚皆空,嵌浮土上”,已见其异,更异者,“石乳益玲珑,有曰倒垂莲者,圆径丈,下拄不及地尺许。华瓣垂垂,丰上而锐末,如镂刻然。游人侧肩从华瓣间度,最为奇绝。”的确,如莲已罕见,倒垂更稀奇,且大径丈,花瓣居然如人工镂刻般匀称逼真,行人侧身穿行于花瓣之间,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禁不住要称奇叫绝了。三洞分别写来,各有奇观,从安排顺序上看,先龙泓,再玉乳,最后射旭,一洞胜过一洞,一景奇于一景,愈写愈奇,终至奇绝。石奇洞奇,是飞来峰主要特点,作者笔未及处,亦有奇情,此段最末一层作者稍加暗示:“又西行十余步,旁得石罅,陿仅容身。 穿罅中出, 循峰麓而西, 为莲花峰。 是下竺之后径矣。”以此可知作者登山途中,循峰转石,出入高下,出洞穿罅,奇趣无穷。

最后一部分,写了飞来峰得名的由来。“理公名慧理,晋咸和年间来登此峰,曰:‘吾国灵鹫山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其说颇怪,峰顾以此得名。”看来,不仅飞来峰的石奇,洞奇,连得名亦非常奇特,真是从名到实,从外 (山石) 到内 (岩洞),无处不奇,无所不奇了。“洞皆有题字,今苔藓剥饰不可读。”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大有深义。峰因奇而出名,因出名而招名人游,名人游后不虚此行,故兴酣挥毫,提笔以赞其景。天长日久,为苔藓所掩饰,已无法辨认,这说明飞来峰不独为今人所喜,已为古人所重,从古至今,历代人久游不衰的原因,不正是因为风景奇绝吗?全文巧作安排,貌似闲笔者,无不结穴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