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度《悲秋》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黄公度《悲秋》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 ①别浦:通大河的支流。四垂:指天边。②井梧:院落(天井)中的梧桐。③楚人:当指宋玉。他是战国时楚人,所作《九辩》感伤哀愁,开悲秋主题之先河。或以为用“楚囚对泣”的典故,不切。

【译文】 秋天的黄昏,远来的西风吹打着门窗;我独自伫立楼头,怅然凝望。蜿蜒的河流,随帆船汇入秋江;荒草离离的原野,消失于天边四方。天色由阴转晴,山鸟快乐地欢唱;院落中的梧桐,在西风中瑟瑟作响。啊!大丈夫的感慨悲秋,原是为国家兴亡;岂能像那多愁善感的楚人,儿女情长。

【集评】 清·翁方纲:“知稼翁黄公度《悲秋》诗最有名,然只是形,不是神耳。”(《石洲诗话》卷四)

近·陈衍:“造句,皆能自具炉锤者。”(《宋诗精华录》卷三)

【总案】 此诗首联交待了规定情境:秋天、黄昏、登高远望。悲秋,是中国诗词的一大母题。自宋玉《九辩》开悲秋主题之先河,历代骚人墨客,往往于此长言咏叹。黄昏,也容易令人生愁。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云“愁因薄暮起”;皇甫冉《归渡洛水》云:“暝色起春愁”;赵令畤《清平乐》词则云:“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这方面例证甚夥,可参见钱钟书《管锥编》第101页。还有登高远望,也是生愁的背景。忘记是谁的话了,大意是说,古来才人志士,直是登高不得,一登高远望,便觉无穷悲感,涌上心头。曩时读之,便觉心有戚戚,颇赏其亲切有味。以上三种因素,有一于此,已是令人生悲,知稼翁却把三者并集一时,便觉惆怅之情,

纷至沓来。颔联写登高远望大景,征帆历历,平芜萋萋;颈联写近处小景,山鸟啁啾,井梧瑟瑟;将人之情注入景物中,颇动人。末联收束上文,点明题旨,写出胸中高情大志。虽嫌直露,然翁方纲评为“有形无神”。持论不免太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