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正叔陇山行役图二首
(金)元好问
其一
陇坂经行十遇春①,也随风土变真淳。
吴山汧水不必画②,留在秦音已可人③。
其二
梦中陈迹画中诗,前日行人鬓已丝。
我亦寒亭往来客,因君还寄出关辞。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年),金代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鲜卑族(一说汉族)人,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其父元德明以诗出名,其师郝天挺系著名学者。元好问八岁就能作诗,一生著作颇多,诗文冠金元,词在金词中成就最高。著有《遗山集》。
【词语简注】
①十遇春:意为经过了十个春天,指时间久长。
②吴山汧水:吴山在今陕西陇县境,汧(音qiàn)水在今陕西千阳县境。两地均在陇山脚下。
③秦音:秦地口音,即今陕西方言。
【内容简析】
本诗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两首题画诗。商正叔,金末著名画家,金崇庆进士,官至秦蓝总帅府经历,元军劫之使降,不屈而死。正叔好词曲,善绘画,与元好问有通家之好,交谊颇厚。本诗即元好问为商正叔画的《陇山行役图》所题之诗。
第一首诗,重在写画家本人。诗人起笔写“陇坂经行十遇春”,是指商正叔在陇山地区生活多年,行经陇山已有十个春秋,正因如此,诗人接下来赞正叔“也随风土变真淳”,即人变得既率真又淳朴。第三句“吴山汧水不必画”指陇山之下的陇州地带的吴山、汧水无需多画,第四句则顺承上意,说“不必画”的原因是“留在秦音已可人”,亦即乡音已成秦陇语音,听来比画作更让人感到亲切可人。
第二首诗,重在写画作之妙。因该画名为《陇山行役图》,所以诗人首句就说“梦中陈迹画中诗”,赞画家笔下陇山风物依旧,画境如诗。“前日行人鬓已丝”一句,指画中的“行役人”,鬓发如丝。“我亦寒亭往来客”一句,诗人因观画面而生情,慨叹自己亦是陇山寒亭中的往来过客,为生计而奔波。结尾句“因君还寄出关辞”,则写之所以是寒亭过客,是因为商正叔给我寄发了出关的歌辞。这首诗亦实亦虚,亦景亦情,较好地表达了诗人与画家的真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