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门·陆夫子祠》诗词散文赏析

《荆门·陆夫子祠》原文、赏析、鉴赏

座落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文明湖西南岸。祠北有四大名泉、龙泉书院和老莱山庄。祠前有清河桥、文明湖的泉水流经桥下向东注入竹皮河。古祠倚山傍水,掩映在苍松翠柳之中。

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陆九渊生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九年(1139年),字子静,自号象山,是抚州金谿(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氏,乾道八年(1172年)中进士。绍熙二年(1191年),他来到荆门任知军,立即奏请构筑荆门城郭以固边防,抵御金兵的南侵。他任职期间,采取过一些施政措施,改革官场陋习,改变旧的风俗,很受荆门百姓的爱戴。他死后,被皇帝追谥为文安公,所以陆夫子祠又叫陆文安祠。陆九渊与朱熹齐名,是南宋两大哲学家,世人称为“朱、陆”二派。陆九渊晚年曾在荆门象山讲学,他的遗著被编成三卷《象山先生全集》流传下来。在荆门象山东坡,有他当年讲学的遗址,即荆门“三台”之一的讲经台。遗址现重建有纪念他的仰止亭。他在象山东麓设立象山书院,“听讼于此,讲学于此”。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参政钟文俊把象山书院改建为陆夫子祠。正殿3栋供奉陆九渊的石像;后殿3间,供奉文昌帝君,两旁有5栋耳屋。陆夫子祠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四合大院,琉璃瓦顶,占地数百平方米;祠门朝东,有一对石狮卫门,门墙上有古代风物的彩绘。门厅两旁各有月门,内通小院落。古典式的正殿高大雄伟,雕梁画栋;后殿居高临下,分列厢房、耳屋和居室。

〔古诗文赏析〕 双泉步月过陆文安公祠

(调寄〔醉春风〕) 清·蔚钟颖

我爱双泉冽,况春霄景绝。滴来花露冷于冰,别别别。雾里高峰,耳边流水。城头新风。荒祠连石碣,想象文安业。万川处仰处总空明,彻彻彻。鹿洞文章,鹅湖理学,象山风节。

这首〔醉春风〕 仿陆游〔钗头凤〕 ,凭吊陆文安公,欲语还休,竟成别调。

词的上阕写步月所见的景象。“我爱双泉冽,况春霄景绝”,诗人踏月赏观自己喜爱的名山胜景,是一大赏心乐事,更何况春霄之夜,一弯新月,峰峦迷雾,耳听流水淙淙,清冽的泉水映月更见清辉。信手拈来的景色,点染其间。“滴来花露冷于冰,别别别”,笔势顿挫,连用三个“别”字,情感由喜爱跌到不胜清寒之中,是春寒料峭,月夜生寒;抑或触景生情,感慨凄凉?词意隐而不发,含沉郁之妙。

接上阕,“荒祠连石碣”,原来词人跌入了沉思的低谷,“想象文安业”,由“断石碣、荒祠”属连词意,词断意连,“鹿洞文章,鹅湖理学,象山风节”,陆象山是宋代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家,在龙泉书院著书讲学。他在白鹿洞书院宣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听者无不志动兴起”,“至有流涕者”。但陆文安公的伟业安在呢?只有“荒祠连石碣”,此所谓李白“晋代衣冠成古丘”之叹,唯有空中明月,照彻千古江山,“万川仰处总空明,彻彻彻”,一“别”一“彻”,一抑一扬,词意由此得到更大的渲染。

整首词在抑扬顿挫之中,借景凭吊,却不肯尽性抒展。清代的文人生活在文字压抑的时代,借古讽喻不敢明言,原为情理之中;但含而不露更成就了语曲旨远之妙。

(唐从举)

〔现代散文〕 身居荆门的人,除了知道荆门最长、最宽的一条马路叫象山大道外,还知道市内有以象山命名的中学、小学、商店、菜市场,早年有一个象山大队,如今也还有一个象山村。当然这都是因为城西有一座象山的缘故。这象山原名叫蒙山。蒙山是何时改称象山的呢?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来荆门任知军并病卒于任内。陆九渊在任期内,刚正廉明,为百姓办了几件大好事。他生前曾结茅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西南),自号象山翁,学者称他象山先生。他死后,荆门的百姓为纪念他,就把蒙山改名为象山。象山脚下有一栋石木结构的建筑,这就是陆九渊当年设立的象山书院,陆公当年曾“听讼于此,讲学于此”。明孝宗弘治年间,参政钟文俊把象山书院改建为陆夫子祠。

在翻阅了大量的史料以后,出于对陆公的崇敬,我再次来到陆夫子祠。古祠背倚象山,北靠文明湖,四周苍松翠柳,幽静而肃穆。门前一对石狮卫门,平添了几分威严。门墙上古代风物的彩绘依旧醒目。进得大门,便是白墙黑瓦的三间正殿。殿内宽敞明亮,仿佛回响着陆公兴学讲道的洪亮声音。正殿左右的院墙设有月门。穿过月门,两侧各有耳屋数间。想必这就是当年陆公与诸学子起居生息的地方了。院墙的后端又开有小门可进入后殿。三间后殿比其他各处都建得高大雄伟。门窗上斑驳的油漆仿佛还是“原装货”。后殿内最早曾供奉文昌帝君,后将文昌帝君移至文昌楼以后,曾把陆九渊高祖以下四代的牌位刻在石碑上,供奉在腾出来的后殿内,当初每年春秋两次在古祠内举行隆重的祭仪。

陆九渊任荆门知军仅一年零两个月。他病逝后,在棺敛他的遗体时,荆门的官员百姓聚而痛哭祭奠,大街小巷充满了吊丧的人群。为什么人们对他的爱戴如此之深呢?是人们崇尚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学思想,还是仰名于他与朱熹之间的鹅湖之会呢?都不是。

陆九渊在任荆门知军一年内,体察民情,关怀百姓,组织军民修筑了多年要修而未修成的城郭,改革了税务体制,兴学讲道,不分早晚受理诉讼,整顿军风军纪,严惩偷摸盗窃。不久,荆门方圆百余里民众安居乐业,军风焕然一新。陆九渊死后,明清两代的荆门州官,无不崇敬他的高风亮节。这也是陆夫子祠虽几经战火却得以保存至今的缘故。

当我漫步踱出陆夫子祠,心中情不自禁地默念着清代蔚钟颖的词句:“鹿洞文章,鹅湖理学,象山风节”……

(李燕林)

〔民间文学〕 提起陆夫子祠,还有一段民间传说。传说很久以前,象山脚下一个又大又深的岩洞里,有个妖怪凶得很。经常出来吞食猪牛鸡狗。每年还逼老百姓挑选岁数相同的一对童男童女去祭献它。渐渐地,这个地方被妖怪折腾得人烟稀少,附近的老百姓提心吊胆过日子,恨透了这个妖怪,巴不得什么时候老天爷派神灵下凡收拾妖怪。

到了南宋,荆门的知军陆九渊听说城西群众在下洞口跪拜,请妖怪出来吃童男童女,便赶到洞前对大家说:“你们把童男童女带回去,今天我来替童男童女。”大家半信半疑。陆九渊用又长又粗的绳索系上铜铃铛。吩咐大家在洞外等候,他进洞后,洞外听到铃铛响便扯着绳索拉他上来,要是七日七夜过后还听不铃声,就不用守候了,只是要用石头堵死洞口,大家回去管保太平无事。

陆九渊家里的人听说他要进洞斗妖怪,慌忙赶来拦阻。陆九渊说:“我身为百姓的父母官,理应为民求福除害消灾。”家人无奈,只好揪着心望着他独自下洞。远近乡邻听了这个消息也纷纷跑来守候。守了三天,没听见铃响;再守三天,还是没动静。到第八天,只好搬来大石头堵死洞口。大家热泪盈眶,一步一回头,各自回家。说来也怪,从此再也没有妖怪出来祸害老百姓了。有人说妖怪被陆公杀死了;有的说是陆公与妖怪同归于尽了;还有这样的说法:陆公打败了妖怪,成了神仙,专门整治妖怪,妖怪只好老实了。

妖怪绝迹,逃亡在外的老百姓知道了,陆续返回家乡过太平日子,这地方又兴旺起来。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陆知军,大家在他讲过学的讲经台上修筑了一座仰止亭;又在洞边盖了一座大祠堂,竖了一块雕有陆文安公头像的石碑,让千秋万代的人年年来这里祭祀。这祠堂就是陆夫子祠。

(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