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孝感·白兆山》诗词散文赏析

《孝感·白兆山》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安陆市西北部,又名碧山,距城区15公里,曾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酒隐安陆”之地。白兆山系大洪山余脉,呈南北走向,其主峰海拔379.1米,东北山势险峻,西北平缓,整个风景区面积达8平方公里。由于此山地形地貌独特,风景秀丽,李白在此“蹉跎十年”,留下了“间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并有众多的历史遗址遗迹。风景区内游览景点甚众,主要有:桃花岩或曰桃花洞,位于白兆山西麓,因李白曾隐居于此,故亦称谪仙桃岩。“有一窍以峭壁百仞中腾出”,上有银杏树,下有绀珠泉,左为读书台,右为笔架山,桃花岩居于其中,众星拱月,相映成趣,为安陆诸景中一绝。李白读书台,旧传为李白读书处。绀珠泉,位于桃花岩西近百米处,四壁用青砖平砌,天旱不涸,俗称龙王井。白云泉,位于太白峰西斗笠岩上,泉水常流不涸,有历代摩崖题刻多处。洗笔池,在桃花崖南约200米处,泉水常年不枯,为李白洗笔处。古银杏长于太白峰之巅,据传为李白亲手所裁。还有与李白有关的白兆寺、太白堂、洗笔池、长庚书院等遗址遗迹。

[古诗文赏析]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待御绾 唐·李白



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园。

蓬壶虽冥绝,鸾风心悠然。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

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入远构石室,选幽开山田。

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

时升翠微上,邀若罗浮巅。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

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



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句。“云卧”指飘游不定的隐居生活,“三十年”指时间之久。诗人不仅是喜欢闲适的生活,而且爱好超凡脱俗的仙家生活。这两句既是写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同时也是为下文作铺垫,暗示桃花岩是一个适合自己居住的幽闲境地。蓬壶,即蓬莱,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冥绝,极远的意思。鸾凤,鸾鸟和凤凰,这里指和许夫人的婚事。神仙仙境虽然遥远不可企及,但白兆山绮丽的风光和鸾凤和鸣的宁静生活却使诗人怡然自得。这几句表面是写对仙家生活的向往,实际上是“虚”写白兆胜景和自己婚后生活的惬意。

第二部分从第五句以下共十二句,转入“实”写。诗人用较多的篇幅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错落有致地描绘了白兆山优美景色。“归来”二句,“归”字和“得”字用得极为准确,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久客他乡,旅途劳顿,今日归家,自然心绪安宁。这两句既是对上文的补充,又为提起下文起过渡作用。“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相对的山岭上人可以交谈,环境是如此的空旷寂静。桃花岩下有绀珠泉,猿有时从古木上累累相接而下饮,人和猿相处是这样和谐,绝对没有尘世的纷扰。“时升”二句是指登上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的时候,山势绵延又好象罗浮山顶,诗人把白兆山比拟风景优美,以名泉瀑布著称的粤中游览胜地罗浮山。“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岑”,指白兆山两翼的青龙、白虎二岭。东壑,指绀珠泉下的深谷。屏障,指白兆山西边的山梁。“青龙”居左,“白虎”协右,“障”在西,“壑”在东,桃花岩掩映其中,自然众星拱月,风光独秀。“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嘉植美箭,错杂交映,浓荫蔽日,岩倾削立,这是对桃花岩山势和自然风貌着力刻画的传神之笔。“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诗人把视野放宽,芳草更换了山野的颜色,藤萝摇动着春烟,着一“换”字和一“摇”字,芳草、野色、藤萝、春烟俱动,形象地烘托出桃花岩的自然风貌,同时也为下文提出的长期隐居桃花岩强调了环境依据。

后六句是第三部分。“人远构石室,选幽开山田”,“石室”,指隐居之室。既然环境是这样优美,自当凿石隐居,选幽开田,陶然忘机。接下二句是写,只有这里才是自己的理想之所,可以避免“六尘”的羁绊。“永辟霜台客,千载方来旋”。“霜台客”,此指刘绾,“千载”,言时间之长,今将与君永别,悠然长住于此,一去千年而始还也。纵观全诗,由景而生情,情景交融。特别是对桃花岩景观的生动描绘,读之令人神驰意往。

(张昕 王清)



〔现代散文〕 碧山又名白兆山,它同寿山隔河相望,可谓两山对峙,涢水中流,古人称之为鄂北咽喉,东南门户。白兆山绝壁万仞,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登峰极顶,北望石岩山、大安山、仙城山,奇峰高耸,悬崖峭立;南眺沃碧万顷,上下天光,激流推移。迷人的山光水色吸引着历代游人士子,骚人墨客。

公元727年,27岁的诗人李白来到安陆,在这里他同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清奇古朴的白兆山陶冶了他的灵性,明媚秀丽的涢水赋予他艺术的源泉。

白兆山是李白“安陆十年”主要活动的地方。山顶千年古银杏相传是李白亲手所栽。他著的名诗《山中问答》就是描写这里自然风貌的千古绝唱。

一千多年过去了,李白居住过的白兆寺,游览过的桃花岩,饮水的绀珠泉,以及读书台,洗笔池,太白林等仍历历可寻。

白兆寺位于白兆山西麓。李白同许氏结婚后即栖居于此。白兆寺南对峡谷,北靠青山,浓荫蔽天,曲径通幽。原来的白兆寺建筑宏伟,分前殿、中殿、后殿三层,共99间。建筑风格为重檐式,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殿前尚有太白堂,小巧别致,书房摆设一应俱全。遥想李白当年潜心苦读时青灯如豆,令人思绪万千。堂中塑有李白醉写蛮文、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像。

桃花岩,也叫桃花洞,位于白兆山西山腰,因李白而称“谪仙桃岩”。桃花岩地势险峻,风貌奇特,是一个天然山洞,洞中有数级石阶,拾阶而入,洞内有一线通天,隐约可望见蓝天白云。洞口面临“桃沟”,即李白“桃花流水杳然去”诗中的“桃花”沟。桃花沟附近佳水繁荫,清泉潺潺,鸟鸣猿啼,越发增添了山谷清幽。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此常以桃花岩为主要游憩之所。

绀珠泉也叫龙王井,位于白兆寺后山脚,泉水甘甜清冽,为煮茶上品。李白常饮于此,历代官府每逢庆典,便令人到此取泉水,达官贵人,无不以能品赏绀珠泉水为荣。

读书台在白兆寺前,是一座大的土台,人称“李白读书台”。此台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登台遥望,山光泉影一揽无余。

洗笔池,又名洗墨池,在白兆寺东南数百步。相传原为一小池,无泉眼。因李白在池中洗笔,“笔有神功,石块顿开,泉水自涌。当地岩上月,曾闻李白读书声”。李白曾写了一首题为《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待御绾》的诗,对这里的景观做了极生动的描绘。

李白同许氏结婚后,曾往长安谋求仕进,人认为这泉水能使人聪颖慧敏,所以常挑回去给读书的小孩子饮用。

太白林位于白兆寺南一公里处,是一片方圆数丈的平岗,岗上苍松翠柏,即使在秋冬季节,这里也是浓荫如盖,千苍万绿。李白每天中午读书疲倦之时就在一棵“歪脖子”树下小憩。至今这里还存有明代万历年间留下的“唐翰林李白旧游处”石碑一块。

另外,这一带的洗脚塘、天花台、笔架山、写经岭等等,都是与李白有关的遗迹。

(张昕)



〔民间文学〕 李白在安陆白兆山的时候,想凭着自己的才能,到长安去谋个一官半职,以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没料到事与愿违,受了宦官宠臣一肚子气,只得败兴而归,仍回到了白兆山白兆寺隐居。

一天,他对最相好的一个老和尚说了又要出去求功名的打算。没想到这消息不到半天功夫便惊动了四乡八里。道士和尚、文人乡绅、男女百姓都纷纷跑来劝说李白,要求他留在白兆山。一个老道士还劝道:“白兆山藏珍秘宝,毓秀钟灵。你该跳出三界外,莫居五行中。何必自寻烦恼去求什么功名。”那知李白听后却哂然一笑,说道:“大丈夫当以四海为家,怎能以区区挫折,而损我鲲鹏之志?”众人见李白主意已定,一个个无计可施,唯摇头而已。

谁知李白这一番话,惊动了居住在白兆山桃花洞里的桃花仙子。这桃花仙子有一百个姐妹,分管人间天上的百花。她有心留住李白,便唤来了她的一百个姐妹,在一夜间搬来了天上地下的四季名花仙草,全部安放在白兆寺门前的土坪上。

第二天一早,李白打点好行装,由老和尚陪同着打开了庙门。突然,一股异样的芳香飘来,李白朝前一看,只见庙前土坪上一夜间长出了见也没见过,数也数不清的奇花异草:有刚打骨朵的;有含苞欲放的;有并蒂连枝的;有翘首弄姿的。一株紧挨着一株,一朵依偎着一朵,在晨雾中显得是那么晶莹欲滴,色彩缤纷。望着眼前的奇迹,望着这奇迹中的锦簇花团,李白,还有老和尚都惊傻了眼。

这时,又陆续来了不少为李白送行的乡亲。他们说这是白兆山的灵气,准是天意要留李白,便在一夜间遣下百花。李白本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一经天象点化,便能顿悟迷津,他当即一拱手,对众位乡亲说:“谢谢各位厚爱,李白从此隐居白兆山,终身不仕。”

从这以后,李白真的再也没有离开过白兆山。白兆寺门前的那片土坪,后来便叫“天花台”。

(李孟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