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巢湖·王乔洞》诗词散文赏析

《巢湖·王乔洞》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巢湖北约10公里的紫微山下,故又名紫微洞。相传,周灵王太子王乔(又称王子乔)因直谏而废为庶人,居此洞府修道炼丹成仙,故名。因王乔修炼成仙,古时又称王君仙洞。洞为天然石灰岩溶岩构成,长57.6米,宽3.5米,高3.8米,可容数百人。洞顶常年滴注,洞内一泉贯流。王乔洞既奇又怪。“奇”在洞中钟乳千百,不假雕饰,自然壮观,且在两壁之上遍布石刻佛像,有唐、宋时雕刻的大观音造像一尊,小佛像728座;另外还有象、虎、狮、麒麟等动物造像,大都雕凿于自然生长的岩石上。佛像一般高25厘米,刻工精细,形象如生,有双手合十、手扶曲膝、正襟危坐、长袖罩住双手者;大观音佛像丰满圆润,面似满月,眼若青莲,傍还有铠甲武士护卫。据历史记述,皆为隋唐佛教鼎盛时期所作。王乔洞“怪”在石窟造像,除大观音完好无缺外,其余造形有的是有体无首,有的是有首却无脸面,究属何种原因?何时被凿去?众说纷纭。王乔洞之口有宋绍圣二年(1095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50年),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石刻,字迹清晰可辨。洞口旁有古碧桃一株,明代许国泰诗云:“洞口碧桃花,春风开满树,不见王子乔,空踏云雾路”。洞外藤蔓悬壁,草茵石级,洞边流水淙淙,景色幽雅。

〔古诗文赏析〕 王乔洞 明·王之臣

石屋闲无主,松风静有声。

虚疑翠微里,隐隐是吹笙。

这首五言诗,虽只四句,却把王乔古洞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作者可谓大手笔了。

诗的第一句:石屋,是指王乔洞窟。闲无主:是讲王子乔——洞之主人已飞升而去,现只留下一个空洞,以后再无人到此修炼,因而是洞空人去,成无主之洞了,这是作者明写。但句中暗示的却是他深深怀念王子乔的心情。王子乔的可贵处,是不与其父灵王同流,敢为民言,这正是作者怀念他的原因。

第二句相对“石屋”两字的是“松风”;“闲无主”一句也针对着“静有声”。这写的是洞外景象。洞里是空闲,洞外呢却是有声,什么声音?风吹松声。这证明着在时间的长河里,历史在延续,大自然在变化着,发展着。人民、国家、政治也在变动,一切都不会一成不变的,所以在第三四句里作者就直言不讳地讲道:在山色树丛的绿海里,我似乎又听到王子乔在这里吹笙引凤了。他仍在忧国忧民作凤凰之鸣。王子乔吹笙引凤故事见《巢县志》,更远则见《列仙传》。据载,王子乔忧忿则吹笙,声与凤凰鸣声接近,常引来成群凤凰飞落周围山上,因而山名凤凰山。与其同修道的李浮丘3年丹成而去,王子乔却修炼了30年才飞升,原因就是其难忘国家黎民处于暴政之中。这虽是一则传说,但诗人把它作为典故写于第四句中,可见其爱国恤民拳拳之心了。

诗的艺术特色是由静到动,由绘景到用典,虽用“虚疑”一词,但实是寄思于王子乔,用“吹笙”一词将王子乔故事托出。

(刘冷月)

〔现代散文〕 在历代游人眼中、口头、毫端,色彩纷呈的“王乔洞”,是江淮平原上唯一形成规模、且在沧桑巨变中庶几幸存的摩崖石窟宝藏。它以优美、浑朴、神奇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辉映着祖国璀灿的文化长廊。

从东城出发,西北行4公里,步上灯塔村通往安徽省维尼纶厂的柏油路,顺着村民指点的方向,隐隐地见到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修行炼丹的“王乔洞”所在地——紫薇山。只见它披一层落雾,裹满身墨绿,倒也有些神秘。

当你站在数丈深的泉涧傍,俯仰之间,王乔洞景区的绮丽山水定会使你“形神衿然”。明嘉靖庚戌夏六月,一位来自福建的庙堂篆擘就大为叹赏:“真乃吐纳导引之异区也!”顺着一条铺碧流芳的通幽曲径,粉白耀眼的野蔷薇、馨浓似酒的水荆丛,还有枸杞、草莓、川芎、碧桃……各样花草灌木左拥右簇,蜂飞蝶绕,鸟语籁响,把林壑幽灵的清旷世界装点得多么迷人。好一座冶怡情性的天然公园!如醉如痴之中,眼前忽然空阔,所要寻访的“佛地洞天”已经到了。

以长满紫薇花亦称“百日红”而得名的紫薇山与东麓的石龙岗如母子相依。著名的王乔洞穿石龙岗中段以北出,与附近山中的“双井洞”、“金庭洞”以及巢南山区的“仙人洞”、“白云洞”等诸多地下奇观构成了滨湖城市旅游开发业的壮丽前景。王乔洞主洞口面向西南,乌桕、扶桑、栎繁枝茂叶遮天蔽日。右上角依稀可辨“王乔洞”三个阴文大字,为明刻行草,虬拔典丽。下面一方省市级人民政府的勒铭,上面写着:“王乔洞摩崖石窟佛像”。底色深红,字抹翠绿,昭示出此处景观不仅得江山之助,更以人文欣赏价值为殊妙。

拾七级石阶,信步跻入洞厅,我首先被两壁巧夺天工的佛雕所吸引。前行丈余,需借助手电光亮从细微处见出一种博大精深的审美底蕴。宏观匠意因空间条件局限,虽不及敦煌、云岗石窟那么任意展拓,其严谨洒脱,奋力掘取的磅礴气势却有着不寻常的总体艺术活性。这些以凹凸不平的岩洞石灰石钟乳为材料,数量多达728尊的浮雕佛像,在长57.6米,宽3.3米,高4米的“一”型洞窟两壁,一个个

头顶光环,仪态端庄,丰韵典雅,多以盘座姿势按水平层次均匀序列。接近前厅北壁上有唯一放大了的“观音”,御荷凌波,金刚护卫。众星拱月式的布局,主题倾斜性很明显。重心支点在周易先天八卦的乾坤结一,联系传说故事和造型理趣,则不难审视这里曾涌动着一股崇尚母性,向往自由、充满佛、儒、道三教思想矛盾的潜流。艺术家的高超技法令人惊叹。无论是佛像还是散见其间的虎、象、狮、马、麟、凤,体格曲直自然,比例规范,折皱线条奔放流畅,深浅明暗极富立体感,风格高度统一,不愧为一气呵成的抒怀杰作。

(闻仁筑)

〔民间文学〕 王乔洞石窟造像,除大观音外,为什么728座小佛像不是有体无颈,就是有颈无脸面呢?

据说明代初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路过巢县,望见紫微山山势奇特,不时有阵阵紫气在云雾中飘忽。刘伯温当过风水先生,善观气色,他认为:这里乃风水宝地,人杰地灵,若出能人,大明的江山难保。为了保持大明江山,必须破坏其风水,断其龙脉。刘伯温就在巢县住下来,四出漫游。一天他进了王乔洞,抬头一看,这么多的佛像,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回到驻地,想起巢县正闹饥荒,立即找来身边的谋士如此这般的嘱咐了一番,连夜派人在王乔洞的每个小佛像嘴上先糊上稀粥,再塞上一团米饭,放出谣言,说什么巢县百姓所以饥荒原来是王乔洞里的神佛偷吃了巢县的粮米,一佛一顿要吃一石,如此下去怎么了得?当地农民进洞一看,信以为真,于是迁怒石窟佛像。为了保粮,一个个将佛头统统凿去或将佛的面孔五官凿平,那个大观音较高,刘伯温派去的人一时疏忽,未及爬上去,农民见他嘴里没有米饭,才幸免于难。

(劳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