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风景名胜区·北海景区》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光明顶、始信峰、狮子峰和白鹅岭之间,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开阔地带,这里是云的海、光的海、峰的海、松的海,是黄山风光荟萃之地。始信峰,海拔1683米,北海的绝佳处。这里巧石争研,奇松林立,三面临空,悬崖万丈。与东南一峰间隔丈许,古时曾断木为桥,游人手扶松枝而渡。如今已建石桥,名为渡仙桥,接引松依然挺立桥畔。此峰小巧玲珑,风姿独秀。历史上有文人雅士,至此饮酒抚琴,故有琴台之称。相传古时有人从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画境,似幻而真,始信黄山风景奇绝,遂有始信峰之名。清凉台在狮子峰北面。三面临渊,有石栏杆环围、游客可凭栏远眺。台右侧石壁间,有扇子松。清凉台是北海的风景窗,是观赏云海和日出的最佳处之一。狮子峰,东邻始信峰,南近贡阳山,海拔1690米。整座山峰,如雄狮卧地,头西尾东,狮首有丹霞峰,腰有清凉台,尾有曙光亭。散花坞,在北海散花精舍门前。四周峰峦环峙,若城郭,坞内多奇松巧石,“梦笔生花”、“姜太公钓鱼”等,奇景天成。春夏间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自清凉台顶北望狮子峰前,一石如猴,蹲于峰顶,静观云海起伏,人称“猴子观海”,云雾消散时,又如在远眺太平县境(今为黄山区)的田野风光,亦名“猴子望太平”。从曙光亭东眺,在上升、始信峰间,有一巧石,象是几个穿道袍、头挽发髻的道士。其中两人对坐,如棋手对弈,中间有一棵古松,树冠平整如棋坪,名为“仙人下棋”。在“仙人下棋”右边,有石高矗如人,身穿古服,头戴纱帽,两手拢在背后,似袖手旁观,名为“丞相观棋”。在“仙人下棋”左边,有一巧石如人,背负一袋宝物,称为“仙人背包”。因在“丞相”对面,又如身背葫芦,故亦称“待童”。在始信峰与仙人峰之间,有一排石人。有的矗立峰头,有的静坐松下,有的手持雨伞,有的携杖缓行,形态各异,都面向南方,人称“十八罗汉朝南海”。在由北海去始信峰的途中,有黑虎松,接引松,龙爪松和连理松。
〔古诗文赏析〕 清 凉 台 清·胡俊
纤尘飞不到蓬壶,到此方知热恼除。
胜地借将居士号,灵山藏遍上清书。
风生天籁开琼宇,月出林梢走玉蜍。
恍在琉璃仙世界,较他歌舞复何如。
到过黄山的游客大都不会忘记北海景区的清凉台的,因为这座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之上的石台是观看日出和云海的最佳景点。然而清凉台的旅游美学价值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名字上,奉献给游人一方清凉世界。清代诗人胡俊的这首《清凉台》正是循此走动诗笔,导引着读者渐入清凉仙界的。
“纤尘飞不到蓬壶,到此方知热恼除”,篇首点明题旨,却又不露痕迹。前句以纤尘不到显现此处的清幽,确可与仙山蓬莱媲美;后句以热恼顿除显现此处的清凉,一切热衷于迫名逐利的人间烦恼在这儿均可全部消除。微尘不染,热恼不留。诗人写出了清凉台的特质性征状,也击中了游人心间的焦盼之点。
“胜地借将居士号,灵山藏遍上清书”,巧借一则史实和一则神话进一步点明题旨。这一则史实是宋韩世忠和明文元发都曾号称“清凉居士”,这一则神话是道教所谓的三清仙境(玉清、太清和上清)中的上清仙境不但就在这儿,而且还留存了好多神仙们的书籍呢。这种虚实相映的咏叹,让人们折服这清凉世界确是一处人间罕见的“灵山”、“胜地”。作为旅游山水诗,它可以激发游兴,增添游趣——来到这清凉仙境游览,即使找不到一册仙书的话,也定能沾染些仙气的。
“风生天籁开琼宇,月出林梢走玉蜍”,进一步营造清凉仙境氛围:这儿的风是带着仙乐之声从玉宇天外缓缓飘来,令人陶醉于此曲只应天上有;这儿的月是那么清晰透明,连月中那只白色三足蟾蜍也看得清清楚楚,在莽莽林梢间缓缓飘移。
“恍在琉璃仙世界,较他歌舞复何如”,在此冰清玉洁的透明仙界里,谁不心旷神怡陶之醉之呢?倘若能够长居如此琉璃仙界以歌舞相伴,该是一种何等美妙的神仙生活啊!这种流连忘返、爱不忍去的旅游心态,以它鲜明的感情色彩反衬出清凉台的美妙宜人。
清凉台是黄山九台之首,原名诵法台和法台石。这或许就是导致诗人胡俊如此构思《清凉台》的主要因素吧。
(江志伟)
〔现代散文〕 最为瑰奇伟丽的还是黄山中的云海。我们登山的季节正值九月初秋,宿雨初晴,碧空如洗,巨壑深谷,烟云弥漫,浩瀚无涯,宛如波涛起伏的大海。远近峰峦,象岛屿一样,隐现在虚无缥缈的云海之中。白云来去,时起时伏,赛似波涛汹涌澎湃,山风起处,松涛轰鸣,又有点象拍岸的潮汐声。我很佩服创造出“云海”这个名称的人,他的想象力真是十分丰富,我们很难想出什么词汇比“云海”这个名称更能形象地描绘出黄山云景的实况了。平时的云海已经是忽聚忽散,变化莫测,气象万千,但最可观的还是在旭日初升的时候看云海。9月12日凌晨四时,我起床后就披上棉大衣,直奔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清凉台,这座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石上,靠在石栏杆上就可以俯瞰和远眺黄山西海一带的全部景色。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比之在泰山玉皇顶上看日出,似乎更为多姿多彩一些,至少是别有一番风味。
俯瞰着这冉冉上升的旭日在云海中浮动,真是叫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更联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也越来越繁荣昌盛,赛似五六点的朝阳,在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我们不但再也不会被“开除球籍”,而且在这个地球上占了一席举足轻重的位置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真是无愧于天翻地覆的时代,无愧于这浩瀚无涯的宇宙。当浮想联翩之际,在朝晖的映照下,我感到全身都发热起来,仿佛每一个细胞都燃烧起热情。
(黄秋耘)
〔民间文学〕 昔日,黄山脚下有一县城名叫太平,离太平不远有个仙源的村落。村里住着一户书香人家,户主赵德明。老夫妇俩膝下有一个小女,名叫掌珠,生得聪明俏丽,若人喜爱。
离村不远的黄山北海深处有一山洞,洞里有一只千年灵猴,久炼成精。一天,见掌珠生得俏丽,顿生爱慕之心。灵猴就变成一位白面书生,在傍晚来到仙源村赵家门前,自称是黄山寨主孙文广的公子——孙俊武,年方二十,下山拜望外祖母,因路途不熟,天色已晚,来府上借宿一夜。
赵家老夫妇见他长得俊秀,衣著华贵,斯文有礼,便信以为真,高兴地留下他,并设宴款待。酒过三杯,孙公子越发殷勤,老夫妇俩越发高兴。孙公子趁机向老夫妇俩说:“小生见小姐生得聪明美丽,很是爱慕,二老若不弃,纳我为婿,当侍奉二老颐养天年。”
老夫妇俩听后,心里非常高兴。在安排好孙公子休息后,就去敲开女儿房门,和女儿商量。其实,掌珠对孙公子早就喜欢上了,见父母俩一说,也就同意了。第二天,老夫妇俩就回了孙公子话。孙公子听后,一蹦三丈高,差点露了原形。灵猴拜谢老夫妇俩。急忙赶回山洞里,召集群猴把洞布置得象天宫一般,天上珍宝,人间珠玉,金箱玉笼,锦衣丝被等应有尽有。
灵猴因思念掌珠心切,立刻就去迎亲。他运用神力,把大小猴变成人,组成浩浩荡荡的抬轿队伍,来到赵家门口。
掌珠被抬到洞府,但见陈设富丽,宾客满座,夜深宴席散,孙公子被宾客们拥入洞房。一觉醒来,掌珠发现孙公子长了一身绒毛,有点吃惊;伸手摸到新郎屁股后面,她惊叫起来:“哎呀,不得了,孙公子是只猴子。”
原来,孙公子酒醉,现出了原形。掌珠心里非常恼恨,趁灵猴烂醉熟睡之机,向洞外逃去。掌珠一连闯了三道猴门,见所有大小猴子个个烂醉如泥,就顺着山路朝山下奔去。
路上,掌珠遇见一位采药的老农。这位老药农听了掌珠叙说后,很是同情,便将她藏了起来。
洞中灵猴醒来,发现掌珠不见,大吃一惊,知道自己露出原形,惊逃了掌珠。便火速下山,去找小姐。
可找遍了山上每个角落,都不见掌珠踪迹,追到山脚下,也不见掌珠的影子。灵猴悔恨交加,不禁失声痛哭,懊恼自己不该多喝酒现了原形。
黄山北海的这只灵猴,自从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没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顶的悬岩,坐在石山,朝着东北方向的太平县仙源村呆呆地望着。年深月久,便变成了一尊石猴,成为黄山的一景:“猴子望太平”或“猴子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