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宋庆龄故居·陵园》原文、赏析、鉴赏
座落在市中心淮海中路1843号,整个院落占地4300余平方米。主楼建于1920年,是一幢欧式的假三层楼房,建筑面积为700平方米,屋前是一片如茵的草坪;屋后是花园,四周古樟环绕,终年葱茏苍翠。白色的楼房座落在绿色树丛中,幽雅、宁静。宋庆龄于1948年底迁居此处,这里一直是她在上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宋庆龄于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同年6月4日安葬在宋庆龄陵园。陵园座落在上海西郊虹桥路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墓地中间竖立着一块用花岗石砌成的大墓碑,是宋庆龄父母之墓。墓的西侧,一块平卧着的墓碑,是李燕娥女士之墓。东侧高30厘米,长80厘米,宽120厘米的墓碑下,就是宋庆龄安息之处。墓碑上镌刻着三行大字:“1893~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之墓1981年6月4日立”。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上海市政府在墓前新建了用花岗石方砖铺成的纪念广场,立有宋庆龄汉白玉雕像。陵园内还有一方花岗石“宋庆龄纪念碑”。广场边陈列室内陈列着宋庆龄生平事迹图片和遗物。
〔现代散文〕 年初,我曾去瞻仰宋庆龄先生在上海的故居。那是座落在淮海中路尽头的一幢小楼。
小楼很普通,西式建筑,墨绿色的大门,浅灰色的院墙,庭院前那两棵参天的香樟树,枝叶浓密,葱葱郁郁,小楼就在这一片绿荫的拥抱之中。如果不是门框上用汉白玉镶嵌出“宋庆龄故居”这五个金色的大字,那末,在这紧挨着一排排花园洋房的淮海路上,这幢小楼是并不惹人注目的。
小楼共两层,建于二十年代,据说原先是一个德国船长的别墅。宋庆龄是1948年才搬到这里来的。六十年代,她迁居北京,可是直到逝世的前一年,她每年都要来这里小住。去年才辟为纪念地。但所有的陈设依然是当时的布置,一如主人在世时的原貌。人们每每来到这里,总要放轻脚步,驻足凝视,仿佛在谛听一首优美的生命史诗。
陪同参观的讲解员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她先把我们引入一楼的会客厅。客厅不大,很简朴,但配上古老的木架大钟,梅花图案的地毯,却衬托出了高雅的氛围。墙上悬挂着两幅照片,特别显眼。一幅是孙中山先生的晚年留影,令人肃然起敬;另一幅则是毛泽东和宋庆龄的合影,让人想到1961年毛主席在上海期间亲临这幢小楼,看望宋庆龄时的情景,悬挂照片的地方恰巧就是照片的背景,更给人一种真切的感受。这两幅照片是宋庆龄当年亲自选定以后才挂起的。会客厅里还陈列着各国贵宾赠送给女主人的礼物。这里有日本友人送的画着灵芝的漆器工艺品;有来自印尼的长柄古铜剑;还有朝鲜领导人敬赠的刺绣《春香传》……如今,这些都成为一个美好的象征,反映出世界各方人士对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的景仰之意。
主人的卧室设在二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宋庆龄用的家具,还是当初她与孙中山先生结婚时家里陪嫁的那套浅橙色的柚木大橱、梳妆台、小床和一张素色的藤木结构的双人床。沙发和茶几也都是孙中山先生用过的遗物,令人在感叹之际顿生敬意。
当我们兴致勃勃细看小橱上面那张宋庆龄和孙中山坐轮船北上的合影时,只觉得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转身寻找,却发现原来是陪同参观的那位女讲解员端上了一盆开得正红的圣诞花。姑娘说:“宋先生生前最喜欢康乃馨、橙兰、腊梅和天竹。每逢这个季节,她总爱在房里放上这圣诞花。”姑娘笑着,又补充道:“如今,我们仍保持着这个习惯。这盆花还是我们自己栽的。”姑娘的话,不禁使人更觉到那浓烈的芬芳。真是心香一瓣啊!
紧连着卧室的是书房。书房很小,以至于宋庆龄写信、起草文件用过的那架英文打字机,也只得横放在书房和卧室当中的浴洗室里。书房的南面,一排书架里面,都是主人平时常读的各类书籍,由周总理题字的她的文集《为新中国奋斗》也在其中。书房其实也就是她的办公室,写字台上的一尊列宁雕像,早听人介绍过,是主人的珍爱之物。墙上挂着的是她和毛主席、周总理、陈毅,还有张闻天1956年在中南海的合影。
记不得是哪一位女作家在宋庆龄先生病重期间,曾写过这样的篇章:“诗人写过春天,写过盛开的花朵;但春天哪有您对儿童的温暖。任何鲜艳的花朵在您面前,都将低下头去。
诗人写过傲霜的秋菊。秋菊经受的风风雨雨,怎能与您的一生相比。几十年来您都在风雨中亭亭玉立。
诗人写过白雪,描绘它的清白飘洒,但白雪哪如您皎洁、晶莹……”
站在大草坪上,瞻仰这座静静的小楼,不由得令人想到很多。
也算是很巧的事,在这里我见着了当年为宋庆龄担任厨师的唐江。老人今年69岁,早退休了,可是他难舍这里的一草一木,于是,又来到这里当上了花匠。站在一边的女讲解员笑着说:“你们在楼上看到的那些花,就是他天天浇水的呀。”宋庆龄对这里的一切都有很深的感情。在她病重期间,还断断续续地对前去探望她的老姐妹说:上海是她的出生地,又是她从事革命活动和居住最久的地方,她在这里会见过许多国际友人。宋庆龄几次说过,她热爱上海。
离开小楼,只见一群红领巾正在香樟树下扫地,还有一个小女孩踮着脚,用洁白的抹布认真地擦拭着大门那块汉白玉上的金色大字。一问,才知道是附近兴国路小学的学生。原来,兴国路小学五年级的8名少先队员首先倡议:宋奶奶生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好事,现在,我们应当为宋奶奶的家做些清洁工作,来感谢宋奶奶对我们的关怀。从那以后,他们每周两次来这里打扫,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走出大门,再一次地回首凝望,只见小楼已被青青苍苍的树木掩隐住了。一个伟人的灵魂就安息在这一片绿荫下。这是世界最美丽的一片绿荫!
(吴芝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