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巢湖·冶父山》诗词散文赏析

《巢湖·冶父山》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庐江县城东20华里处,相传是春秋时越国欧冶子为越王铸剑之所,所以今人又称其为冶父山。唐名冶山,宋初改名铁冶山。山间绿荫幽馥,郁郁葱葱,每当晴空一碧,风轻近午之时,只见淡云飘缈,日影流辉,呈现一派波光岚景。其景即概括为“冶父晴岚”,是庐江八景之一。冶父山旧时还有“江北九华”之盛誉,山上原有寺院两座,一为冶父寺,一为伏虎寺,皆是唐伏虎禅师所建。山之东隅的叫冶父寺,又叫实际寺,是宋太宗所赐,光绪四年(1878年),修斋堂一进,寮房十余间,仍名实际寺。1919年,何海峰赠送《藏经》一部供于藏经楼,惜后寺毁楼焚,寺中原有大小二千五百多尊佛像连同《藏经》一起毁失。山巅是伏虎寺,现已改名冶父寺,系江淮四大古寺之一。寺的主建筑无量殿供奉着真武祖师,殿后有望江楼,共三层。整个冶父山的自然美景笼罩着一片佛光。

〔古诗文赏析〕 冶 父 山 清·吴之蛟

澹烟疏雨过潜城,冶父山头又放晴;

春水渐生齐渡马,林花半昧已藏莺。

登峰身染云霞气,入院僧无梵钵声;

剑气只今冲碧汉,时平应为扫残抡。

天清气爽去游名胜古迹,确实是一件快意的事,若遇阴雨,不免会感到美中不足。诗人吴之蛟去游冶父山,天始为阴雨,然后又放晴,不仅毫无憾意,反而添了许多兴致。所以诗人留下了这优美的记游诗。

“澹烟疏雨过潜城,冶父山头又放晴。”这是诗的首联,潜川为庐江古称,故诗人称庐江为潜城。冶父山正是在庐江县城东约二十里的地方。诗人经过庐江,当然想一览有“江北九华”之誉的冶父山,但是天公不作美,飘起了绵绵细雨。诗人游心既定,毅然破雨出游。好在只是“澹烟疏雨”,一个“澹烟疏雨”,点出了江南春天雨的特色,特别是“疏”字,包容极大。你看那春雨虽不大,象牛毛,象花针,飘飘忽忽,可润发而不湿身。正因为雨的绵细、飘忽,整个天空迷漫着一层水汽,如烟似雾。细雨生烟,澹烟藏雨,朦胧的雨景让人浮想翩翩。令诗人高兴的是:“冶父山头又放晴”,雨中起程,雨中登山,到了山顶太阳却出来了,一切都似安排好了似的。天气晴朗才可极目远眺,而万物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显得更加清新鲜明。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出游时的地理环境,游览的目的地,而且上来就让读者领略了一番江南春雨的韵味。诗的颈联是这样写的:“春水渐生齐渡马,林花半昧已藏莺”,这是诗人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长江北岸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要构造的地形,登上冶父山顶,东南即可看见天堑长江如一条巨龙匍伏在荆楚大地上。因为一场春雨刚过,诗人眼望长江,耳闻山中松涛和山泉在岩石上跳动的响声,不觉神游魂落,把身边的声与远处的江混连成一体,不觉吟出了“春水渐生齐渡马”之句,“齐渡马”是指滚滚长江之水如奔腾的野马。收回眼光,落在群山之上,尽管只是春天刚临江淮大地,仅仅“林花半昧”,却早已在花树之间,有莺歌春了。大地焕发着勃勃生机,一派江南春早的繁荣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的颌联是对身边之景的描写。诗人是这样写的:“登峰身染云霞气,入院僧无梵钵声”。雨过初晴,那雨雾还没有散尽,薄薄的如白纱般辅在翠绿的林海上,微风吹过,飘忽不定,真有点“嗡之欲来,吹之若去”的感觉。一片阳光正洒在上面,雾纱又披上了一件绛紫色的外衣,袅袅娜娜,是烟?是云?是霞?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这一切裹着山、裹着林、裹着诗人。烟雾似霞,诗人如仙,难怪有“登峰身染云霞气”的妙吟了。不仅诗人对此景如痴如醉,连那寺中僧人都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所迷惑,忘了敲钵,忘了诵经,以致诗人感叹:“入院僧无梵钵声”了。

面对这优美的景色,恬静而心舒。诗的尾联即表达了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剑气只今冲碧汉,时平应为扫残抡”。这一句说的是欧冶子当年为越王铸剑留下的剑气,今天还直冲入天宇,但剑只是在战乱年代才用之为兵器,现在和平时期,剑应该被深藏起来,换成用来打扫残枪上灰尘的扫帚。诗人在欣赏过冶父山的美景后,越发感到和平的可贵,因为只有在和平统一的情况下,才有闲暇的心情来领略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美丽景色。

(赵寒松)

〔现代散文〕 远望冶父,层峦叠嶂,山峰高耸,山上树木蒙翳,荫蔽天日,密林深入,烟雾朦胧盘绕,整个山给人似飞荡之感。来至山下,拾级登山,都见怪石嶙峋,满目崎嶒,齿牙交错,将山路咬得七断八截。据《濡须志》载:“庐江冶父山,自麓至巅,凡五里,有三百六十四子山,罗列其下。”可见山势的高峻,山体的博大。沿崎曲的山路上山,只见一块块散布于草丛中石头,或立、或卧、或踞、或依,真是神态活现。心细的话,就会发现除石头之外,还有一些土台和山坡上不应有的一大块一大块平地,这就是当年名列江淮四大古寺之一——冶父寺,又叫实际寺的遗址了。昔年的香火繁盛都已被荒草掩埋,通过文字记载,或许还可领略一下当年实际寺的风韵。怀着对古文化被淹灭的遗憾,踏着荒草、乱石,来到山腰,只见谷中平坦,峰绕四周,青藤野葛,交织纠缠,一阵风吹过去,右边的树头向东摆,左边的树头却向西旋,风涛入谷,澎湃有声,翻江倒海,声势惊人,原来已到了“回风谷”了。

转过“回风谷”,一座掩映在红花绿树中的古寺——伏虎寺跃入眼帘,寺前的青狮、白象两石相映成趣。伏虎寺的主体建筑是无量殿,全用砖石结构,不用寸木,依岩偎险,巧夺天功,穹顶券空,严谨脱俗。寺内供奉的是真武祖师,原还有一部《藏经》,惜已佚失。无量殿后是三层的望江楼。1991年7月,无为籍人,现任滁州琅琊寺住持的演龙法师赠送了一尊高1.20米,重达1吨的白玉佛像——释迦牟尼祖师像,现就安放在望江楼第三层上。寺的左边是铸剑池,一池清水,滟滟见底,池边长满了剑蒲,加以清冷的池水,使人感到有一股凛凛的剑气。池的周围用石栏圈起,并立有“铸池”碑一块。寺的右边有伏虎洞,洞广且深,洞口长有一株寿达千年的五指松,树枝有五,而每叶也仅五针,颇为奇特。

过了伏虎寺,就上到了山的最高峰——欧峰,峰上有一磐石,隐约可见“兜率”二字,所以又叫兜率峰。登上峰巅,东览吴越,西望楚天,西北俯庐城,北收巢湖于眼底。上有薄雾如纱,下有群峦流翠,清代诗人吴之蛟登临此峰,吟出了“登峰身染云霞气”之佳句,转看峰的右侧,一高百尺有余的巨岩,宽数十丈,石壁奇峭,险不可攀,这就是百尺岩。岩两旁长满了苍松翠柏,岩顶有一块突出的危石,摇摇欲坠,令人惊叹。百尺岩下有一汪水窟,大雨不涨,久旱不干,每逢水窟里水气上蒸,即等于预示人们,天要下雨了。这时,栖息于岩下的蝾螈,就会从洞中爬出,当地人认为是小龙出来布雨,所以就叫这水窟为“龙湫”。抬起头来,远眺巢湖,只见波光粼粼,白帆点点,四周的沙湖、黄陂湖、白湖等如翡翠一般嵌在荆楚大地上。庐江诗人陈诗对冶父山全景曾作这样描写:“仰摩霄汉,环顾群山,而三百六十四峰皆居其下,且可远眺江光,俯视河湖,黄陂湖,后湖、白湖、排子湖及巢湖;东北三面环绕,每当春秋佳日,芳树红花,如一幅画图,江淮之名胜也”。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正在山顶徘徊,突然一阵风吹过,四周杂草纷纷俯首伏地。忽见不远处的草丛中,有一块巨石状似盛开的莲花,山风吹拂,似有阵阵清香袭至,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莲花石了。

下得山来,人已疲乏。经人指点,说山下还有一胜景——彀壶泉。在原冶父寺废墟中果然有一眼泉水窟,一窟水刚够装满一壶,舀完又汩汩地冒出来,不涸不溢。饮一口壶中甘洌的泉水,使我疲乏顿解,游兴重起,兴致勃勃地去游览位于县城东和城西的周瑜、小乔二墓,缅怀周郎“小乔初嫁”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一生。

(赵寒松)

〔民间文学〕 春秋时期的越国,有个以冶铸为业的世家,等传到欧冶子这一代,冶铸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时吴国与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越王非常勇猛,一次战斗结束,越国取得了胜利,可是越王反而垂头丧气,好象失败了一样。越王的心腹大臣就问越王:“大王,您取得了胜利,为何却闷闷不乐呢?”越王叹了口气,然后说到:“今天领兵作战的吴军将领是吴国最优秀的大将,这次我却没有能除掉他。他日此人必是我国之大患啊!可惜当时我手中剑砍断了,可惜呀可惜。”心腹大臣听到这儿,心中有了数,说:“臣有一人,他可为大王铸出削铁如泥的宝剑”。越王立刻来了精神,两眼放光:“快说,快说,他是谁?”于是,越王招来了欧冶子,命令道:“限你九九八十一天,为本王铸造五把利剑,本王封你为将军。否则,哼哼。”话没说完,就定定地看着欧冶子。欧冶子本不愿为越王铸剑,但他知道越王是一个残暴的国君,如若不给他铸剑,会有杀身之祸,只好点头答应。

答应后,却难坏了欧冶子,因为要铸削铁如泥的宝剑,必须要有好矿石、好泉水,而且还要是天气与地气交合之处。他夜观星象,日勘山川,最后选定了庐江的冶父山。选好地点,禀告越王后,欧冶子就告别了家人来到冶父山,搭台设炉,铸起剑来。要在八十一天铸一把剑都很难,何况是五把。欧冶子只好没日没夜地炼铁。因火太大,把天地二气也给点燃了,天地之气将整个铸剑炉包在里面烧起来,到了七七四十九天,欧冶子开始锻造利剑,汗水顺着他的头身象瀑布一样披下来,还没落地,又被炽热的火蒸发了。就这样五五二十五天过去,湛卢、巨阙、胜邪、鱼肠和纯钩五把剑终于铸成,只剩下淬火了。可等欧冶子到山上泉水边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来,冶炼之火已把泉水烧烤得沸腾起来,不能用来淬剑了。这可急坏了欧冶子,没想到化了那么大的精力,到头来却功败垂成。一晃就到了第八十天,他正急得要命,忽有一老人飘然而至,对欧冶子说到:“我有办法让你有一眼泉水,不知你敢不敢做?”欧冶子危急之中遇救星,赶忙叩头称谢,连说“敢,敢。”于是老人说:“挖下一只眼睛,放在山上,就会有一眼泉水。”话刚说完,人就不见了。欧冶子狠狠心,忍痛挖下左眼,掷于地上,立刻雷声滚滚,山崩地裂。顷刻,山上出现了一池寒光荧荧的泉水,连天地二气之火也因之熄灭了。欧冶子把剑往水里一插,一道青光迸出,等拿出剑再一看,五把剑的剑锋射出丝丝寒气,互相击如龙吟。欧冶子一阵狂喜,拿起一把剑向一块巨石劈去,巨石立刻一分为二。终于在限期完成了越王命令。

后来,当他人就把这座山叫做冶山,又名冶父山。山的最高峰就叫欧峰,把山上的那池泉水就定名为铸剑池了。

(赵寒松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