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田丰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三国诗词《田丰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

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

【释词】

①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即当时幽、冀、青、并四州之地。官渡之战前为豪强袁绍所占。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献帝名义下诏恢复《禹贡》九州之制,省幽、并二州入冀州。河北一般泛指冀州所辖郡、县。

②焉:怎么。家邦:本指家与国,亦泛指国家。《诗经·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赏析】

袁绍兴兵伐曹,揭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袁绍集团的谋士中,有的主战,有的反对。谋士田丰曰:“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袁绍未采纳反对派的意见,执意出兵。由于这次兴兵讨曹失策,进军不利,退军河北。这时曹操乘机征伐刘备,许都兵力空虚。田丰极力劝袁绍再次起兵,攻打曹操,袁绍却以儿子有病,“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为由,拒不采纳田丰的正确建议。为此,急得田丰不禁以杖击地叹曰:“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但当曹操击败刘备后,回师许都,袁绍却要出兵,田丰认为形势不利,阻谏袁绍:“前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此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袁绍未采纳其忠言。田丰又谏,绍怒曰:“汝等弄文轻武,使我失大义!”田丰顿首曰:“若不听臣良言,出师不利。”绍大怒,欲斩之。经人力劝,乃囚田丰于狱中。

却说田丰在狱中,一日,狱吏来见田丰曰:“与别驾贺喜!”丰曰:“何喜可贺?”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未信。忽使者赍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狱吏方惊。丰曰:“吾固知必死也。”狱吏皆流泪。丰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于狱中。

田丰这个过场人物出现在袁绍和曹操的官渡大战中,他始终没有离开袁绍集团。从他的言行,特别是死前对袁绍性格的概括:外宽内忌,这是对袁绍入木三分的认识。如果不是他跟随袁绍多年,那决不会有如此准确的看法。不仅可以透视袁绍的性格,还揭示了这次大战袁绍败北的原因。

早在曹操第二次征讨张绣失败后,曾在袁绍手下谋事过的郭嘉就对曹操分析过“绍有十败,公有十胜”,其中一败,即:外宽内忌。小说处处描写袁绍这一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外宽内忌,必然导致多谋少决,在战略上缺乏决断力,贻误战机。这对袁绍集团的统帅人物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田丰在曹操与刘备鹬蚌相争时,针对许都空虚,极力劝谏袁绍出兵伐操,而袁绍以儿子有病拒之;在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许攸在曹军粮草已尽的情况下,献计派兵掩袭许昌,两路击之,袁绍拒不分兵。在最关键的时刻,失掉战机,是袁绍多谋少决的性格弱点造成的。倘若袁绍能够把握时机,当机立断,那么官渡之战谁胜谁败,真可谓“卷土重来未可知”了!

第二,外宽内忌,必然会导致不信忠言,不用良才,喜欢小人。袁绍集团中的谋士忠奸俱在,而袁绍不分良莠,没有主见。当袁绍得知乌巢粮草被劫持的消息时,错误地认为曹营必定已空虚,决定攻取曹营,而部将张郃、高览极力劝阻,但奸臣郭图为了迎合袁绍,也力主“纵兵先击曹操之寨”。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错误的。张郃、高览攻打曹营失败,郭图害怕追究自己的责任,便跑到袁绍跟前,诬陷张、高二将“素有降曹之意,今遣击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损折士卒”。袁绍为谗言所惑,欲问罪二人,才逼得二人双双投曹。再加上忠谏者田丰、沮授下狱,许攸投曹。袁绍集团人才的流失,使得他在与曹操军事力量对比的天平上失重了。

第三,外宽内忌,必然导致任人唯亲。搞家族王国,不能发挥集团的人才优势。袁绍有四州之地,自己和幼子袁尚领冀州,长子袁谭领青州,次子袁熙领幽州,外甥高干领并州。待袁绍死后,其子互相火并,争权夺势,很快这“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就从内部瓦解了。可见,对一个统帅来讲,克敌制胜的关键,并不在于自己勇猛过人,谋略超群,而在于要集中良谋,使用良才,袁绍的失策恰恰在关键时刻不能用人。曹操在袁绍死后,曾喟然长叹:“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 可惜袁氏不能用! 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得士者昌,失士者亡。“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袁绍正是按照这个逻辑走向败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