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孙綝废主》原文|译文|赏析
乱贼诬伊尹①,奸臣冒霍光②。
可怜聪明主,不得莅朝堂③。
【释词】
①伊尹:名挚,又名阿衡。劝谏商汤以王道,被委以国政,佐商汤,摄政为相。后借以咏贤相。
②霍光:汉代霍光为大将军时,废昌邑王,是扶贤君除暴君的名臣。
③莅:到,临。
【赏析】
孙权死后,由他最小的儿子,年仅十岁的孙亮继位。七年后,十六岁的孙亮对大将军孙綝专权妄杀、欺君罔上,十分不满,便告之国舅全纪曰:“卿可只今点起禁兵,与将军刘丞各把城门,朕自出杀孙綝。但此事切不可令卿母知之,卿母乃綝之姊也。倘若泄漏,误朕匪轻。”全纪求得密诏归家,告诉其父全尚。尚知此事,又告其妻。其妻果然私下报知孙綝。孙綝得知消息,点起精兵,先围住皇宫。一面将全尚、刘丞并家小俱拿下,又一面召集文武大臣,以荒淫久病,昏乱无道之名,将孙亮皇位废掉。
孙权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把江山交给一个年仅十岁的少年。他一闭眼,东吴辅臣之间的斗争就开始了,权臣相争,废杀迭出,愈演愈烈,愈演愈糟。这首五言小诗前两句涵盖了孙亮在位时两件大事。
“乱贼诬伊尹,奸臣冒霍光。”孙权临终,遗嘱太傅诸葛恪辅佐孙亮为帝。诸葛恪秉政初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内政,深得朝廷内外的拥护。可第二年他大权在握,专断孤行,不顾众人的反对,发动一场对魏的战争。当时正值暑天,加之士兵疲劳,中暑泄下,病者大半。直到魏军探知吴兵皆无战心,发动反攻,诸葛恪才退军。魏军追袭,吴兵大败而归。诸葛恪甚羞惭,托病不朝。又恐人议论,乃搜求众官的过失,轻则发遣远方,重则斩首示众。使朝廷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孙权死后,中书令孙弘妄图秘不发丧,矫诏诛杀诸葛恪。在紧急关头,孙峻向诸葛恪告密,救了他的性命。孙峻早在做侍中时,就曾极力在孙权面前推荐诸葛恪。可诸葛恪掌了大权不但没有恩报孙峻,甚至平素诲慢之。因此孙峻十分仇视诸葛恪,便利用众人的怨恨情绪,在年幼的吴主孙亮面前,诬称诸葛恪专权恣虐,杀害公卿,将有不臣之心。网罗罪名,进行陷害。终于利用孙亮杀掉了这位虽有严重缺点,但仍不失为东吴难得的一位相才。
孙峻杀死诸葛恪,自为丞相兼大将军,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横行无忌,无恶不作,可谓“乱贼”。从此孙氏政权更危机四伏,江河日下。待孙峻暴病而死,又把大权交付给他的同祖堂弟孙綝。这位骄横暴虐的家伙,更加肆无忌惮,满朝文武侧目而视。没等孙亮伙同太常全尚、大将军刘丞谋杀他,他就先下手,杀大臣,围皇宫,演出了一场废主的闹剧。
“可怜聪明主,不得莅朝堂。”孙亮颇聪颖,小说据史料写了一个小故事——蜜中鼠粪。一日孙亮令黄门取蜜,发现“蜜内有鼠粪数块”。原来是数日前黄门曾向藏吏求蜜食,藏吏不给。于是,黄门故意“置粪于蜜中,以陷之也”。当孙亮追责此事,黄门不承认。孙亮说:“此事易知耳,若粪久在蜜中,则内外皆湿;若新在蜜中,则外湿内燥。”命人剖开,果然内燥,“黄门服罪”。这一小事刻画了孙亮明辨事理,善断是非。“虽然聪明,却被孙綝把持,不能主张。”做了七年儿皇上,年方十六,正值走向成熟、有作为的大好时期,就被孙綝废掉。究其原因,是孙权晚年错乱的家庭和立嗣的更迭留下的后遗症,殃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