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恨石》原文|译文|赏析
宝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
两朝旺气皆天数①,从此乾坤鼎足成。
【释词】
①两朝:即刘备的蜀汉和孙权的东吴政权。
【赏析】
《三国演义》诗词绝大部分都是人物赞叹诗和事件议论诗,往往大处落笔,宏观审视,有时仅用一首五绝或七律,便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盖棺论定,或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史家评论。像《恨石》仅以一个细节为题的议论诗,还是很少的。但这并不是说其艺术含量小,相反,它正是从细微之处落笔,揭开了《三国演义》的大题目——争夺荆州。吟咏这首小诗,常常会使我们联想起许多富有艺术魅力、脍炙人口的故事。
孙权嫁妹,刘备成婚,在这红火热闹的内帏之后,杀机四伏。孙权听从周瑜美人计,以妹相许刘备,骗至东吴,作为人质,换取荆州。不料,刘备到甘露寺见吴国太,被吴国太看中,选为女婿。周瑜之计,弄假成真。当刘备走出甘露寺方丈,看到庭下有一石块,遂拔剑仰天祝曰:“若刘备能够回荆州,成王霸之业,一剑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石不开。”说罢,手起剑落,火光迸溅,砍石为两段。孙权见此景,问曰:“玄德公如何恨此石?”刘备以托词相掩饰:“恰才问天买卦,如破曹兴汉,砍断此石。”孙权也掣剑在手,对刘备说:“吾亦问天买卦,若破得曹贼,亦断此石。”却暗暗祝告:“若再取得荆州,兴旺东吴,砍石为两半!”手起剑落,巨石亦开。
“恨石”背后隐含的特殊关系,是三家争夺具有战略地位的荆州造成的。曹操赤壁败北后,荆州对刘、孙两家来说,便成为互相争夺的战略要地。孙权得了荆州,才能以长江为险,一统南方,分江而治;刘备占据荆州,更为重要。从鼎足目标来看,这是刘备夺取西川的基地。从收复中原目标来看,如果没有荆州,就丧失了进入中原的通道,只能偏安于闭锁的益州,守险割据,而复兴汉室的隆中计划便会中道夭折。赤壁大战以后,荆州在曹操那里得而复失。于是孙、刘两家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而变得紧张起来。在对抗曹操的时候,孙、刘是同盟军;在争夺荆州的时候,他们或明争暗斗,或兵戎相见。之所以又拉手又踢脚,是因为他们双方都顾忌一个共同敌人曹操的存在。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态势下,孙权听信周瑜抛出美人计,以妹相许,挟制刘备,欲夺回荆州 刘备来到东吴相亲,随时都有杀身之危,甘露寺房内埋伏刀斧手,被赵云发现。刘备禀告吴国太,才免遭暗害。当刘备走出甘露寺,一面为自己能否安全返回荆州而忧虑,一面又因刚才发生的暗害而愤恨,正好借剑砍石发泄胸中的闷气。“恨石”细节的典型,就在于它能使人感受到当时孙、刘争夺荆州的剑拔弩张,像微循环能够显示人体整个血脉流转一样,刻画了这位最早把手伸向荆州的一代雄杰的心态,善于权变和以柔克刚的刘备常常把自己王霸之心掩埋起来。待孙权问起刘备如何恨此石,刘备应声而答曰:“备年近五旬,不能为国家剿除贼党,心常自恨。今蒙国太招为女婿,此平生之际遇也。恰才问天买卦,如破曹兴汉,砍断此石,今果然如此 ”这个细节很形象地描写了刘备独具的本领,处处标榜仁义道德,且诚信于外,权变于内。
刘备、孙权都以破石占卜,这样的举止在古人习以为常。古人随时占卜,用龟甲筮草是庄重的表现,平时则随便用铜钱或其他物件。重要的不是用什么东西,而是以物之象来占卜命运。因为物象的成否都是“天数”,表明人的一切所为,都是在天命的制约之下。他俩都为争夺荆州暗卜各自图霸的成败,恰恰刘备和孙权都能砍石两半,这就暗合了刘备取川后为牵制曹操,归还荆州南三郡于东吴的情节。从此荆州一分为二,分属刘备和孙权。小说中充满“天命决定论”的色彩,处处迎合小说家一个基本的思想:“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无论“恨石”细节的描写,还是诗歌表达的观点,都是由小及大,透视和预言事业的成败、历史的兴亡皆归为“天命”的统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