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贺铸·杵声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贺铸·杵声齐》贺 铸

贺 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注释 ①杵声齐: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二载:“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可见捣衣是两个女子合作的一种劳动,故而有“杵声齐”之说。②题:写。《乐府诗集》注“捣衣”为“盖言捣素裁衣,缄封寄远也”。缄封之时,需要题写姓名等。③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附近,北宋时属于西夏,此处借指西北边戍。

鉴赏 《杵声齐》与《夜捣衣》《夜如年》《翦征袍》《望书归》均属古《捣练子》词调,是贺铸以捣衣为题材反映征夫思妇生活的一组词。

从《诗经》时代,到贺铸所在的北宋末年,无论国家治乱,因征戍而造成的家庭悲剧始终都在上演,有一首首浸泡在泪水中的诗词为证。其中,描写思妇独守空闺的忧思伤怨最为动人心弦。晋清商曲辞中有“别后涕流连,相思情悲满。忆子腹糜烂,肝肠尺寸断”(《子夜歌》)的诗句,写出了思妇无以复加的相思之痛。而这思这痛,在许多诗人的笔下往往便化成了阵阵的砧杵之声。

《杵声齐》选取思妇为征人捣制、寄送征衣的细节,为我们揭示了征夫思妇的悲惨生活。“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三个细节的描写非常巧妙。砧面之莹润,缘自年年岁岁的捶捣劳作;杵声齐而不乱,更暗示捣衣之人早已谙熟此项工作。这除了能说明思妇勤劳外,更揭示了征人已离家多年的现实。正因为征人的经年不归,才有了年年不断的捣衣之声,才有了思妇征衣捣就之后“缄封寄远”时的泪水。“泪墨”二字尤为动人。晏幾道《思远人》词中有“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磨墨”的诗句,由此可以想见思妇在希望征衣能够传送思念和关怀的同时,其内心又是多么地哀凄! 想征夫看到这“泪墨”题写的字迹应该也有同样的苦楚吧。

贺词末二句“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写思妇心中的担心:到玉关已有万里之遥,而征人却在“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外,那满载着相思的寒衣能否交到征人的手上?这担心把思妇的苦痛加深了一层,全词的悲剧色彩也随之加重了一分,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沉重和忧伤。能有如此效果,得益于翻进手法的运用,即把要表达的意思推到一个顶点,接着又翻出更深一层的意思,在曲折中把感情的表达推向极致。如宋李觏《乡思》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欧阳修《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都是此类佳篇。

南宋张炎《词源》中称:“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杵声齐》,从字词的斟酌,细节的选取、翻进手法的运用上,匠心独具,短短二十七言,亦足见贺铸的艺术修为。(张艳秋)

关山春雪图 【宋】郭熙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词之异调同形。词体中不同的词调而具有相同的形体,谓之异调同形。这种现象在初期词的创作中表现较为明显。如唐五代词人多选用一些短小轻便的令曲来填词歌唱,如《杨柳枝》《竹枝》等,其歌词形式大多为七言四句体,但它们所配合的词调却并不相同。又如《赤枣子》与《捣练子》二调,唐五代词人所作皆为三三七七七的句式,押平声韵,平仄也基本相近,然而它们所配合填写和歌唱的却是两个不同的曲调。至宋代,随着曲调的繁荣、曲体的丰富、选调的多样,这种异调同形现象也就逐渐减少。(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