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张孝祥·念奴娇》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张孝祥·念奴娇》张孝祥

张孝祥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蘅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注释 ①望夫山: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其最著名者有辽宁省兴城市西南的望夫山,相传为秦时孟姜女望夫之处,上有孟姜女庙。其他如安徽省当涂县西北、江西省德安县西北、山西省黎城县西北、湖北省阳新县西南等地都有望夫山。②“德耀”句:汉梁鸿、孟光夫妇相敬如宾,贫贱而志不移,是贤夫妇的典型,后用以代指模范夫妻。事见《后汉书·梁鸿传》。德耀,孟光的字,指贤妻。荆布,“荆钗布裙”之省称,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③蘅皋(gāo):长有香草的沼泽。④桐乡: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春秋时为桐国,汉改桐乡。

鉴赏 这首送人词一气舒卷,倾诉词人被迫与爱侣分离的哀怨愁恨。表现手法上,词人并没有仅仅拘于当时的环境与情景,而是扩展伸缩,有意变换时空背景。词中写从江边送别到明日重阳的时空转换,加深了离愁的思维深度,哀而不伤,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感人肺腑。据宛敏灏先生考证,“词里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张同之。出发地点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别离原因是遣返,大约作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的九月”(见《文艺论丛》第13辑《张孝祥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词中充满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仰望着江天之间的寥廓秋色。一个“望”字,断肠意绪,不言而知。即将分手离别的时刻,举目四望,但见江天之间,风物萧索,助人愁悲。“明日”二句,即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南唐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别岸风烟”三句,由当时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后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 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伊”,指李氏。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多么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啊! 张先《江南柳》词中写过:“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

下片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意脉不断。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下,从这里上船是要经过采石矶的。紧接着“望夫山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 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也有着美丽动人的望夫化石传说,词人料想当她经过这里,想起古代夫妻恩爱之深但结局悲惨不幸的动人传说一定会联想到自己的不幸婚姻而伤神不已。“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句,张孝祥与李氏下结合的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后廷试中进士第一,虽已富贵怎忍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呢! 此处充满对自己的谴责,同时也流露出对命运无情的控诉与抱怨,充满着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歇拍“桐乡君子”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作者从情人的返程路线又想起在桐乡的故旧亲友,或许他们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而反观自己如今的凄凉景况,只能落寞伤神,吁彼苍天了! (凌霄汉)

赤壁图(局部) 【金】武元直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