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范成大·霜天晓角》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范成大·霜天晓角》范成大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释 ①胜绝:美妙到极致。

鉴赏 这是一首咏梅花的小令。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梅花,而写周围的自然环境,阴云寒风肆虐了一天,终于在夜间停歇了下来,云收风静,天地一片清明。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春天是天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意味着生机勃勃,然而对于早于春来之前开放的梅花来说,春天到来之时也就是它的花期接近结束的日子。飞扬恣肆的春风,吹散了严冬,也吹落了枝头的花瓣。正如晁冲之所云“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汉宫春》)。“春威”二字,别具匠心,写出了之前气候环境的严酷态势,而接下来一个“折”字,则又风平浪静气焰全消,拟人化的写法,饶有趣味地把天气的变化演绎了出来。

“脉脉”本是形容无声地含情眺望,用在这里,使得梅花和它周围的环境,立时都有了一种温情,让人内心感到亲近。寂夜初晴,并没有碧空如洗一尘不染,天色空蒙,薄云如雾,疏疏几枝梅花掩映其间,像随意点缀的白雪,格外高雅恬淡。这几句烘托晕染气氛,从中体现梅花的神韵。而纯用虚笔,不着实处,更加体现一种朦胧空灵的韵致,如同一个戴着面纱的女子,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在写出了梅花的神韵后,词人赏叹于梅花的美,称赞它美极了。接下来一句却忽然一转,说愁也到了极致,花会有愁吗? 当然不可能,在这之前,始终围绕着梅花这个中心来写,直至这里忽然一转,抛开了梅花,写起了人物的心理。下句“此情谁共说”吐露了人物的孤寂境遇,然而只有偶然飞经此处的两行过雁,看到主人公一个人默默立在楼头,身上洒满清冷的月光。

为什么美丽的景致,引发的是人的愁绪?

梅花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是隐逸高洁、超尘绝俗的象征,因为只有它开放于冬天苦寒之中,不与众花同时,然而曲高则和寡,梅花的与众不同也使得它永远处在寒冷和孤独之中,在文人士子心目中引起的共鸣,是自身失意落寞时的境遇。这首词的梅花意象也不例外,清冷之中寂寂开放的花,在独自赏花、无人与语的人心中,产生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般的情感,所以才会有“愁亦绝”的叹息,既是叹花,也是自叹,既是怜花,也是自怜。

淡月初上,楼头遥照,独自凭栏,无人知觉。不说无人知觉,却说只有飞过的鸿雁知道,与韦庄《女冠子》的“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写法类似。鸿雁和月亮,都是不通人类感情的事物,自然不可能真的知道人物的境遇。说它们知道,更加衬托出没有人知的真实处境,格外凄凉。鸿雁常用来指传递消息的信使,然而主人公却没有可以向之诉说心事的人,纵然有雁可以传信也无助于慰藉孤独,反而触景生情更增一层愁闷。

整首词写梅之意不在梅,名为咏物,实是抒情,表面写梅花的落寞孤零,实际是写人的孤寂及感伤,情境迷离,饶有韵致。主人公是什么人?“此情”是指什么?“愁”究竟何指? 是因孤寂生愁,还是因本来之愁无处诉说而倍感孤寂? 作者都没有说明,含蓄隐晦欲言又止的言辞更使人产生对主人公心境忧闷郁结的联想揣测。近代词评家俞陛云对末二句最为赞赏:“此从飞雁所见,写倚楼之人,语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词家之妙境,所谓如絮浮水,似沾非著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这最后一句也可以用来形容全词。(张力)

梅柳待腊图 【明】 盛茂烨 日本私人藏

链接 《霜天晓角》词牌。《霜天晓角》,又名《月当窗》,双调,四十三字,八句六仄韵或六平韵,也有将下片首句分断成二字、三字两句,使全词成为九句七仄韵者;也有将下片第三、第四句分断成三个四字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