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李淛·踏莎行》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词鉴赏《两宋词·李淛·踏莎行》李 淛

李 淛

红药香残,绿筠粉嫩。春归何处寻春信。绣鞍初上马蹄轻,举头便觉长安近。别酒无情,啼妆有恨。山城向晚斜阳褪。清江极目带寒烟,锦鳞去后凭谁问

注释 ①红药:红色芍药。②绿筠:绿竹。筠(yún),竹皮,竹子。③春信:春天的信息。④绣鞍:装饰华丽的马鞍。⑤长安近:《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这里反其意而用之。⑥向晚:即傍晚。⑦锦鳞: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指远方之书信。

鉴赏 李淛这首伤春怀人词,写得平和淡远,含蓄隽永。

春山读书图 【元】 王蒙 上海博物馆藏

“红药香残,绿筠粉嫩。”词人在这里用简洁的笔调描绘暮春的景象,虽然只有短短八字,却很有典型性。红芍药已经快开败了,今春生长起来的竹子还很青嫩。一红一绿,一残一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里没有特别伤感的意象,在看似平静的描绘中,我们不难发现词人在暮春时节特有的情绪。

“春归何处寻春信”,笔锋一转,对春天的景色客观的描述,马上转向人物的内心活动。春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代表美妙的爱情。“春信”,不仅是春天的信息,也是恋人的音信。这既是词人对即将逝去的大好春光的无尽惋惜,也是对恋人此时离别的无尽伤感。词人于此似乎不经意的慨叹,却将两者完满结合起来,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双关效果。“绣鞍初上马蹄轻,举头便觉长安近”,这两句写的比较轻快。马蹄轻,我们很容易想到“春风得意马蹄疾”、“雪尽马蹄轻”这样的句子来,言辞之间似乎充溢着喜悦;长安近,是反用“日近长安远”,说长安近,至于春信,却还那么遥远。这是用看似轻松愉快的词语来写自己的伤感情绪,更显得愁肠百结了。一个“尽日寻春不见春”的女子在我们视界中逐渐清晰起来。

词的上阕写的是女主人公暮春时候去寻春,下阕则写日暮时分的愁情。“别酒无情,啼妆有恨”,这是一个扇面对,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包含的内容同样深刻。别酒难以下咽,严妆又被泪水滴破。一“无情”,一“有恨”;一个是分别的时候,一个是现在的情形;字面相反,意思一样,把女主人公伤别的心情写得婉转动人。“山城向晚斜阳褪。清江极目带寒烟,锦鳞去后凭谁问。”这几句又写到现实中的景致。快到红日西沉的时候了,女主人公看到西山的光亮好像一层层褪去;清江纵目看去,一层暮烟笼罩在江面上。一个“褪”字,一个“带”字,用词非常凝练传神,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表达了作者的伤感,可谓情景交融。既然写到江水,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水中的鱼。在古人的观念中,鱼和鸟都是传递情书的使者。书信一去,杳无回音。女主人公的刻骨相思,化作一腔幽怨,好像是对着茫茫暮天发出自己的疑问。最后三句把女主人公的牵挂写得无比深刻。

全词基调显得比较平和,平静中略显伤感。在词人似乎不动声色却又细腻人微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离愁是怎样的哀婉动人。开始读这首词,只能感知一个女子的伤春情绪;进一步深入才发现这是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再深一步,还可以感受到青春、生命、爱情等其他更多的内容。这首词貌不惊人,却自有魅力,读者接受起来毫无困难,却不免在读完之后掩卷沉思,回味悠长。(徐到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