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五代词·敦煌曲子词·天仙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敦煌曲子词·天仙子》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

莺语啼时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

注释 ①烟蘸:烟雾缭绕。金线:在词中比喻刚冒出嫩黄色叶芽的柳条。②五陵原:渭水北岸的五座汉陵: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③“留住”一句:化用秦青的典故,典出《列子·汤问》:“(秦青)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云霄。”九华:汉代宫殿,据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汉掖庭有月影台、云光殿、九华殿……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焉。”④犀玉:犀牛角和碧玉做成的首饰。⑤偷泪眼:暗自流泪哭泣。⑥“泪珠”四句:典出晋张华《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洛神赋图(局部) 【晋】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据《全唐五代词》所载,现存最早的《天仙子》词是敦煌曲子词集《云谣集》所载两首:《天仙子》(莺语啼时三月半)和《天仙子》(燕语莺啼惊教梦)。接下来是唐代皇甫松《天仙子》两首、韦庄《天仙子》五首和五代和凝《天仙子》两首等。王国维《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赞曰:“此一首情词婉转深刻,不让温飞卿、韦端己,当是文人之笔。其余诸章,语颇质俚,殆当时歌唱脚本也。”(《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八号)

词作开首交代了时间,此时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语的三月中旬,如金丝般随风乱舞的柳条在阵阵烟雾的缭绕之下,显得朦胧而让人迷醉。在这样的外在环境之下,透过纷扰的尘世,拨开眼前的迷雾,词人看到的是五陵原亭亭玉立的仙娥,她手中拿着一把扇子,逶迤着曼妙的身姿,亦歌亦舞。随着仙女的舞动,她身上飘散开来的香气蔓延不绝,飘向四方,使得从九华仙山上飘来的云朵都为之停下了西去的脚步,在此驻足。词作下片写人,“犀玉满头花满面”是描写女子的装束。“负妾一双偷泪眼”,则道出了女子哀伤幽怨的心情,为下文描述眼泪之多的“串向红丝应百万”作了铺垫。一个“偷”字道尽女子心中之苦,她的心酸不愿让外人知晓,于是只能偷偷地抹眼泪,将苦往肚里吞。泪珠如果可以像珍珠一样拈不散的话,用红丝串起来应该有百万颗了。词中出现了“五陵原”和“九华”两个特殊意象。“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偏北的咸阳原上,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先秦、秦汉以及隋唐时期一直发挥着“强本弱枝”的重要作用,并长期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中心,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文地理区域,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五陵原地区出现过诸如田千秋、马援、豆融等重要历史人物,也培养了董仲舒、孔安国、班固、司马相如等著名文化人物;而且数不尽的都城宫殿、陵邑墓葬像天上的繁星一样散布于此。仙娥在这里出现绝非偶然,只有作为风水宝地的五陵原才会让超凡脱俗的仙子在此现身。“九华”即“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早在南朝时,此山由于奇秀、高出云表,就已广为人知。唐朝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更是多次游历九华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的溢美之辞。唐开元末,新罗和尚地藏来到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圆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众认定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按照常理,九华山上的云由于佛门的净化,也应早已修炼成为超越了七情六欲、凡尘俗世纷扰的灵云,然而,当它西行飘过五陵原时,还是逃脱不了被仙娥烂漫香气吸引的命运,驻足停留了下来。词人以人间宝地之俗世繁华动摇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方外之物这一情境,暗藏了对人间生活之美好的赞美之情,因而词作上片具有很高的文人词之修养,而下片却不然。王国维于一九二○年见此辞,评曰:“此词虽因叶韵相同,内容又近,而认为双叠之调,在遣辞方面上下片各有一境:上片一气呵成,‘仙娥’已翩翩于纸上,笔致融浑,使下片‘其实难副’。下片‘负妾’者乃人,非物,接在‘花’与‘玉’下,如何融贯? 故疑‘犀玉’句非原文。且以花玉堆砌头面,成何美质,尚堪驻九华之云不飞欤?”(引自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卷一)因而此词上下片是否为一人所作,还有待考证。(杨昇华)

链接 五代楼阁式砖塔的典范——雷峰塔。雷峰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末,据塔基遗址砖穴中发现的板刻印刷《陀罗尼经》中的题记“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俶敕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纪”可知,雷峰塔始建于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雷峰塔和苏州虎丘塔都是五代时期八角形楼阁式砖塔的杰构,它们都反映了唐代正方形楼阁式塔向宋代八角形楼阁宝塔的演进。雷峰塔位于杭州夕照山,在西湖畔屹立了近千年,北临西湖,与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遥相呼应。“雷峰夕照”曾是杭州西湖胜景之一,但雷峰塔在1924年倒塌,“雷峰夕照”的美景也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