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范仲淹·剔银灯》范仲淹
范仲淹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①
昨夜因看蜀志②。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③。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尪悴④。只有中间,些子少年⑤,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⑥,问白发、如何回避。
人物图(之二) 【清】任薰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注释 ①欧阳公:即欧阳修。席上分题:指在酒席上拟定一些题目,分别赋诗填词,以助酒兴。②蜀志:晋陈寿《三国志》之《蜀志》。③“争如”句:怎及得上刘伶一醉。刘伶,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为人放诞,嗜酒如命。其妻劝其戒酒,刘伶假意答应,要对鬼神立誓。其妻遂备酒肴于神位前。刘伶却誓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誓罢饮酒食肉,颓然大醉。(《世说新语·任诞》)④尪(wāng)悴:衰弱憔悴。⑤些子:一些。⑥一品与千金:权势和富贵。一品,唐宋时官员的最高级别,此处借指权势。千金,比喻富贵。
鉴赏 读者都很熟悉《岳阳楼记》中的那位范仲淹,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看到了这首主张消极无为、及时行乐的词作后,不少人不禁会疑惑不解:这难道是那位“心忧天下”的范仲淹吗?这分明应该是欧阳修、苏东坡或者辛弃疾啊。然而这首词的作者正是那位威震西夏、主持“庆历新政”的军事家、政治家范希文。
据《宋史·范仲淹传》,词人年轻时锐意进取,立志革新,却屡遭小人诬陷,两度被排挤出朝。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词人回朝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新政”(政治革新),这时欧阳修也已回京,成为他的重要帮手和莫逆之交。“新政”因遭守旧派官僚的阻挠,不久即告失败,词人遂于庆历五年再次被贬离京。本篇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之作,当写于这期间二人在朝共事之时。
本词写的是对历史的评价,对人生的看法。多以口语写成,词俊语爽,诙谐幽默,形象生动,颇为新奇。
上阕说因昨夜读《三国志》而不禁笑话起曹操、孙权、刘备辈机关算尽,也只不过闹了个天下三分的局面。与其像这样“徒劳心力”,还不如索性和刘伶颓然大醉一场来得痛快。下阕则化用了唐代白居易《狂歌词》的诗意。其诗云:“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生前不欢乐,死后有馀赀。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人生七十古来稀”,再加上小的时候懵懂无知,老了又衰弱不堪,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它来追求功名利禄呢?就算得到了功名富贵,请问能躲过老冉冉其将至的自然规律吗?正如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所云:“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范仲淹此词也是“醉词之意不在词”,而在言词之外了。此词的写作环境是“席上分题”,即酒席上赋诗填词,以助酒兴。在与老朋友一起喝酒、无拘无束地闲聊白话时,胸中有块垒,故须用酒浇之。本词是作者在酒酣耳热之际对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发牢骚、说醉话,也就决定了它的风格必然是戏谑的。眼看着努力执著的功业因为小人的破坏而功败垂成,他不免有些泄气和伤叹。语气虽然有些愤激,但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的意识还是很清醒的。他意识到了生命的匆遽,况且“人世都无百岁”,再掐头去尾,短短几十年,不要浪费,而更要抓紧时间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方面有入世之志,一方面又不乏出世之想;一方面是“生死进退”之大的沉重话题,一方面又是“席上分题”的“游戏之笔”,于是不禁让人看到完全不同于《岳阳楼记》里的另一位范仲淹的形象。后来柳永、欧阳修、苏轼等人,都不乏这样的篇章。他们貌似豁达开朗,实则抑郁在胸,故作放达之词。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结合词人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人生经历,读者不难发现词人正是看穿看透了浮名小利的不足牵系,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死的意义,决心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趁着有为之年去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等到老年一事无成,空余白首之叹。如是观之,则此词里的范仲淹,仍是《岳阳楼记》里的范仲淹。范仲淹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并没有因为这几句牢骚话便有所损害,反而显得更加血肉丰满、栩栩生动。(李飞跃)
集评 宋·龚明之:“范文正与欧阳文忠公席上分题作《剔银灯》,皆寓劝世之意。”(《中吴纪闻》卷五)
链接 《剔银灯》词牌。《剔银灯》为双调,七十字,仄韵。
宋代的酿酒技术与朱翼中的《酒经》。中国有着悠久的酿酒、饮酒的历史。唐、宋两代是中国酿酒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唐代,中国人发明了红曲,并以此酿成“赤如丹”的红酒。宋代,制曲酿酒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公元1115年前后,朱翼中撰成《酒经》一书,书中对宋代流行的十三种酒曲的制法都有详细的记录,并按照制法将它们分为三类:(1)罨曲:就是把生曲埋置在麦秸之中,定时翻动;(2)风曲:就是用树叶或纸张包着生曲,挂在透风的地方;(3)曝曲,就是将曲团先放在草里,待生毛后把盖草去掉。朱翼中《酒经》中所记载的宋代制曲方法,比《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南北朝时期的酿酒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对后世的酿酒技术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制曲酿酒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咏史词。以缅怀古人、吟咏历史为内容题材的一类词体,谓之咏史词。从广义上讲,怀古词(参见第163页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链接)也属于咏史词,但怀古词一般皆须凭借古迹来吟咏历史,而咏史词则不限于凭吊古迹,可以较宽泛较灵活地吟咏历史。唐五代已有咏史词出现,如孙光宪的《河传》(太平天子)一首咏隋炀帝事迹、鹿虔扆《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一首咏前蜀亡国的历史等。宋代的咏史词更多,当以范仲淹此首《剔银灯》词为最早。此词虽题曰“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但内容却是咏三国历史人物,大概当时“席上分题”所规定的内容就是咏史。与怀古词不同的是,一般咏史词皆不标明“咏史”的题目。(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