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薛师石·渔父词》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薛师石·渔父词》薛师石

薛师石



其一



十载江湖不上船。卷篷高卧月明天。今夜泊,杏花湾。只有笭箵当酒钱

其二



邻家船上小姑儿。相问如何是别离。双坠髻,一湾眉。爱看红鳞比目鱼。

其三



平明雾霭雨初晴。儿子敲针作钩成。香饵小,茧丝轻。钓得鱼儿不识名。

其四



船系兰芷绘长鲈。曲袷方袍忽访吾。神甚爽,貌全枯。莫是当年楚大夫。

其五



春融水暖百花开。独棹扁舟过钓台。鸥与鹭,莫相猜。不是逃名不肯来。



人物山水图之临居节西溪晴雪 【清】 钱杜 上海博物馆藏



其六



夜来采石渡头眠。月下相逢李谪仙。歌一曲,别无言。白鹤飞来雪满船。

其七



莫论轻重钓竿头。住得船归即便休。酒味薄,胜空瓯。事事何须著意求。



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 黄公望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笭箵(língxīng):渔具的总称。亦指贮鱼的竹笼。②袷:双层的衣被等。③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相传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太白楼、捉月亭等古迹,为游览胜地。

鉴赏 曹豳《<瓜庐集>跋》云:“余读四灵诗,爱其清而不枯,淡而有味,及观瓜庐诗,则清而又清,淡而益淡。始看若易,而意味深长,自成一家,不入四灵队也。盖四灵诗,虽摆脱尘滓,然或仕或客,未免与世接。若瓜庐诗则终身隐约,不求人知,其所为诗,若淳音淡泊,自有馀韵。”这是对薛师石诗的品评,而若用来评其词,亦可相通。这七首《渔父词》清空淡雅,情怀洒落,将渔隐生活的妙处尽情道出,读之令人向往。

其一描写渔家怡然自得的生活。“十载江湖不上船”暗用杜甫描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的典故,写自己隐居江湖数十载,不肯出仕做官。“卷篷高卧”则写出了悠闲自适的情态。在月明风清之夜,泊船杏花湾,高卧船头,欲饮美酒,却身无分文,不惜以渔具来换酒喝。这是何等潇洒的风度!

其二抓住了渔家一个独特的人物——邻家船上的小姑娘,描绘出了渔家女儿的旖旎情态。她还是个情窦初开,涉世不深的小姑娘,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怎样的,所以才“相问如何是别离”。然而无人回答她,她只好一个人看那水中红鳞比目鱼游来游去。“双坠髻,一湾眉”,写了渔家女俏丽的模样,点到即止,惹人遐想。而比目鱼常用来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写小姑娘看比目鱼正透视出其内心朦胧的情思,意韵十分婉转。

其三则描写了渔家生活的一个小场景——钓鱼,充满了新鲜的生活气息。天刚亮,雾霭蒙蒙,正是雨后初晴的天气。渔家少年敲针作了一个钓钩,挂上诱饵,放长钓丝,钓上了一条叫不上名字的小鱼。“不识名”可能是因为这条鱼太小,尚未露出显著特征,亦可能这条小鱼是河中的别样品种,恰被少年钓起。这给渔家生活平添了一分生趣。

其四则是词人的想象之语。楚大夫屈原一心爱国,却被楚怀王和顷襄王放逐,自沉汨罗江而死。后代人们都很尊敬他,以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他。词人这里想象一个人“曲袷方袍”来拜访他。容貌枯瘦,却神清气爽,风度非凡,这令词人不由想起了投江的屈原。这里俨然把自己比作当年曾与屈原在江畔进行对话的那个渔父,隐者风范悠然可见。

其五暗用了东汉严子陵的典故。严子陵与刘秀少年时是同学,后来刘秀做了皇帝,邀请严子陵出来做官,然而严子陵拒绝了刘秀的征召,拒受“谏议大夫”之位,到富春江上垂钓度日。词人独棹扁舟所过的钓台,有可能即指严子陵钓台,因为后面称自己乃“逃名”而来,又让鸥鹭不要猜忌他,隐逸的意味十分明显。

其六很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关于采石矶,本身就有一个很美丽的民间传说,说李白就是在这里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所以词人夜里在采石矶入梦,月光下遇到李太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与李白共同高歌一曲,却没有说别的话,那歌声吸引来了一群白鹤,纷纷落到他的船头,仿佛天降大雪。这种景象,让人感觉如有仙助。

其七则表达了词人随遇而安,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无论钓到鱼没有,钓得多还是少,词人都不去管它,等到渔船该回家的时刻,他便停止劳作,开始休息。自家酿的酒也许味道淡薄了些,然而终胜于什么都没有。对于人世间的事情,须要想得开,放得开一些,凡事都不要执著地去追求。

这七首《渔父词》出语极为平淡,道出的也是极平常的道理,然而咀嚼起来却韵味无穷。涵咏此词,体会隐逸生活的妙处,这也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感受。(常迎春)



渔父图【元】吴镇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永嘉四灵。南宋中叶,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诗风一致,其字或号中皆有一“灵”字,故时人称为“永嘉四灵”。他们不满江西派以文字才学为诗的习气,主张不恃典故,不发议论,强调“自吐性情,靡所依傍”,企图另辟蹊径。其诗取法中晚唐诗人贾岛、姚合,追求清新刻露之词,以写野逸清瘦之趣。专工近体,尤喜五律。内容多为山水田园、羁旅情思及应酬唱和,但也有少量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形式上则孜孜于较量平仄、锻炼字句,刻意苦吟。语言精工圆熟,诗风清浅平易,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派末流生硬拗捩之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宋诗又一变”(全祖望《宋诗纪事序》),产生过比较广泛的影响,江湖派就是在其影响下形成的。然而四灵派题材逼仄,局度狭小,气格卑弱,才力不足,故多佳句而少完篇,创作成就不高。

相传“石鱼出,兆丰年”的白鹤梁题刻。此为水文题刻,位于四川省涪陵市北长江河道中。所谓“白鹤梁”,乃一天然石梁,东西长约一千六百米,南北宽约十余米,与江流平行,现已被江水冲刷侵蚀成三段。因地势较低,故常年淹没于水中,惟于冬春枯水季节方露出梁脊。从唐代开始,石梁上被陆续凿刻出三十六尾石鱼,作为水文观测的标志,后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涪州知州萧星又命石工摹旧迹在石上重刻二鲤。现存石鱼中,最大者长2.8米,宽0.95米,作高浮雕,其余均为线刻,长0.3米至1米不等。石鱼周围有众多题刻,多依地势排列,故参差不齐,无一定之规,主要分布于中段东端约七十米长的梁脊上。题刻文字现存163幅,三万多字,其大者每幅约两米见方,小者长宽不盈尺,年代可考者最早为唐广德元年(763),其中宋代尤多,元、明、清次之。内容记载了自唐以来至二十世纪初期,共1200年间的72个最低枯水年份线。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的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的出现,约以十年为一周期,此与石鱼的记录颇为吻合,故题刻对于研究长江中上游的枯水规律及生产、航运等均有重大史料价值。当地久传“石鱼出,兆丰年”的俗谚,1953年、1963年、1973年,白鹤梁上的石鱼三次露出水面,而此三年当地确获丰收,为此,石鱼亦被人视为年成丰歉的预兆。石梁上除水文题刻外,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刻,其中有宋代名士黄庭坚、朱昂、朱熹、晁公遡等人的手迹。书体楷、行、草、隶、篆应有尽有,且多书艺佳妙,刻工精湛,实为中国罕见的“水下碑林”。因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