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

宋词鉴赏·《《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生在沦陷了的北方,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南方。他是文武全才,但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力主北伐,但却渐渐明白这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奢望。“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人生的悲剧,莫大于此。

这首词,一般认为写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他在建康留守叶衡幕中任参议官的时候。这时他三十五岁。

古人登高则望远,一望远,思乡、思亲、叹老、嗟卑等感叹就来了。从“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登楼赋》开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定式。乃至唐人诗中都说:“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罗隐《绵谷回寄蔡氏兄弟》),怕引起你的乡思,白云干脆把楼遮起来了。但很多这一类作品,不过是应景文字,说说而已,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词,也是登临远望,引起思乡之情的作品,但却因为辛弃疾注入了真情实感,表现了巨大的悲剧情怀,所以感动人心,千古传诵。

既是登临望远之作,当然先道眼中之景。楚天千里,水随天去,如玉簪螺髻般的群山,带来的却是愁和恨。“水随天去秋无际”,是很美的句子。“玉簪螺髻”指山,当然是江南的青山。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形容青山就像妇女头上的发髻。如此美景,而词人为什么感觉到是在向他“献愁供恨”呢?这大概就是美学中所说到的“移情作用”,即在客观对象身上赋予了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就像杜甫《春望》中所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词人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既不看秦淮河的繁华,也不看绿水青山的秀美,而是看罢吴钩,拍遍栏干,极目所望,是遥遥北地云天,他心中当然是充满着浓浓的乡愁。但是,他并不是在这里多愁善感,发思古之幽思,而是壮怀激烈,想到的,是提一旅之师,打回老家去。可惜,这样的豪情,却不被人理解,也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他只能发出“无人会,登临意”的浩叹了。

下片言志。虽然北伐的机会很渺茫,但自己不会放弃。不会像西晋时的张翰那样,“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就跑回家乡去了(《世说新语》)。更不会像刘备讥讽的许汜一样,胸无大志,只知道“求田问舍”。话虽是这样说,但岁月催人,青春转瞬即逝,壮志难酬,一回头已是百年身,也许真的要抱恨终生了。

词的结尾,是以绮语作豪语。看似绮旎,但“揾英雄泪”四个字,却是力重千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