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临江仙①·范成大》听筝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羽扇纶巾风袅袅②,东厢月到蔷薇。新声谁唤出罗帏③。龙须将笛绕,雁字入筝飞。 陶写中年须个里④,留连月扇云衣。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①临江仙,词牌名。 ②纶巾,头巾。 ③罗帏,丝织的帐子。 ④陶写,陶冶性情。
这首词借用小乔的身份写周瑜死后少知音,内心怅惘失落,愁病缠身,来表达自己的知音难觅。
上片注重写景,通过系列意象营造了一个幽远、宁静、美好的意境。“羽扇纶巾风袅袅,东厢月到蔷薇”,月光如水,蔷薇散发着幽幽的清香,暖风习习,周郎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衣带飘飘,风流倜傥,恍若仙人。“新声谁唤出罗帏”,良宵美景,一声轻轻地呼唤,美人轻出罗帐。“龙须将笛绕,雁字入筝飞”,风中弹曲,月下吹笛,琴瑟相和,真是人间仙境。
下片注重抒情。“陶写中年须个里,留连月扇云衣”,斯人已去,而月光下卿卿我我、夫君的美好形象一直流连在心,只有借丝竹陶情排遣哀伤。“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自从周郎离去,知音难觅,停曲把酒问夫君,什么时候再能回到春暖花开,月下弹曲的日子呢,然而,周围寂寥无声,无限的惆怅涌上心头。
淳熙时,作者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这首词巧妙地通过借喻手法,借小乔的情思表达自己政治见解不被采纳,知音难寻的心情。词作善于用典,语言委婉清丽,情长意深,与秦观风格相近。
●临江仙,参见第73页相关介绍。
●“羽扇纶巾风袅袅”借周瑜典故。赤壁之战之时面对曹军百万雄师,周公瑾轻松潇洒,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英姿焕发,态度从容。扬手间,轻松将曹军击败。宋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陶写中年须个里”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后因谓中年人以丝竹陶情排遣哀伤为“丝竹中年”。
●“周郎去后赏音稀”典化陈寿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这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典故。传说周瑜音乐造诣极高,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也罢了,还要一定回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趣味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诗词中,并且不断赋予新的含义。周郎顾曲早已不仅指对音乐的鉴赏,它既可以是男女间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间不以言喻而以音传的韵事。知音再往后演变,周郎顾曲也成了怀才不遇的代指,曲误若有人顾,欣逢知音,若无人顾,则是知音难觅了。
周郎去后赏音稀”包含了早已成为诗词典故的“顾曲周郎”,顾曲周郎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或事,而是一种意象,是历史与文化的融合。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为所爱恋的人能多顾自己,故意拨错琴弦的可爱弹筝女的形象。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这两句描绘了女子弹筝的状态。其中“金”“素”“玉”三个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勾画了一幅美妙的画面。一个金字,描述了筝柱的雍容华贵;一个素字,描绘了弹筝女的纤巧洁白的手;一个玉字,更进一步展示筝枕的不同寻常。美景、美筝、美人组合了一曲优雅的乐章。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两句写弹筝女子故意弹错以博取情人青睐。这里引用了典故“顾曲周郎”,用周郎代指弹筝女子中意的知音。“时时”二字极生动地显出女子故意撩拨的情态,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此句极其微妙地刻画了女子邀宠心理,十分传神,富有情趣。
很显然,这首诗不是歌咏周瑜的,但我们依然感受到歌咏的作用。意象“顾曲周郎”以轻灵的姿态从历史走向文化,在一曲曲古诗词中永恒伫立。
陶写中年须个里,留连月扇云衣。周郎去后赏音稀。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