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柳梢青 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1。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2。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3。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4。
【释】
1.铁马:指元朝南侵的大军。蒙毡:冬天在战马身上披一层毡子保暖。银花:花灯。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三句指元兵入侵,故国覆亡。
2.番腔:少数民族唱的腔调。戏鼓:指蒙古族的鼓吹杂戏。不是歌声:唱得不成曲调。这里鄙夷少数民族音乐戏曲,意即怀旧。
3.“想故国”句:用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语意。
4. 辇(音nian) 下:京都。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生活。海上: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的故事。《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译】
蒙毡的铁马横撞直冲,
元宵灯节的花灯,
也泪流晶莹,
春天,悄然侵入了
愁城。
笛曲是异族的腔调,
街头传来杂乱的戏鼓,
再不是当年的歌声。
悄然如梦,独自
面对一盏孤冷的青灯。
回首故国光景,
高台悠然月明。
呵! 当年美好的京都,
目下隐居的山中,
苏武北海的心情。
【评】
刘辰翁词多抒写亡国之痛,词风为稼轩之遗响。此词写异族统治下的元宵节景况,所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所感“春入愁城”,所闻“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所思“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都极为深痛。无亡国之痛者,无以体会其心境。结句以三个对仗句并列,被一些学者称之为“鼎足对”,认为是刘辰翁的“创格”,认为“这种句工,既有凝聚力,又有表现力,集中映现了作者此时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参见吴熊和、肖瑞峰之《唐宋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