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五言诗·次北固山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原诗今译】
滴翠的青山贯通着逶迤的客路,
腾浪的绿水飘行着过往的楫舟。
春潮涨满了江面显得又平又宽,
乘着顺风的桅樯上,高挂船帆。
黎明的残夜迎来了海日的晨曦,
旧岁到头了,江南报告着早春。
我欲寄出乡书啊,凭谁去传达,
哦,放雁北归,要经洛阳故地。
【鉴赏提示】
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其势险固,因而得名。次,长途旅行中临时停歇和住宿,此处指泊船。这首诗写诗人在冬春之际,江行途中所见的景色,以及由此触发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三联写景,景中含情,尾联抒情,情中见景。在写景上,由概括到具体,以小景显大景,表现出诗人独具慧眼的艺术才能。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写客中船行长江,路过北固山下: 眼前一条崎岖的小路蜿蜒地延伸到青山之外,山前绿波上荡漾着一叶小舟。从山外到水前,写出了行舟由远及近行驶在江中的动态。“客路”照应尾联的“乡书”和“洛阳边”,是写景思乡的发端,它贯串于全诗。“青山”指北固山。“行舟绿水前”一句使二、三联的意境由此生发开来,它是描绘江上景致必不可少的铺垫。
颈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明快、舒展,是不可多得的佳句。这两句是说: 因为潮水上涨,而使两岸显得更加宽阔,因为风正风顺,而高悬船帆。它给人一种乘风破浪疾驶而下的豪迈感。诗的前句着重在气势上烘托;后句写景具体而秀美,“一帆悬”起着点染陪衬潮平江阔的作用。清朝文学家王夫之认为这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那么“神”在何处呢? “风正一帆悬”的妙处就在“正”和“悬”二字的使用上:只有风顺和畅,船帆才可能高悬,齐岸的江水才可能潮平浪静。而白帆能够垂悬高挂,也只能以风和浪平作为前提。因此,这两个字颇得推敲之功。潮平已感江宽,一帆更觉江阔,此小景已将大景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腹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堪称是众多描写冬末江南景色中的佳句。它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代传诵的名句,这两句是说:在残夜将消之时,碧波粼粼的江水中跳出一轮红日;腊月未尽,而江上已透出早春的气息。一个“生”、一个“入”似让人感受到匆匆而来的春天,那急不可待的势头。如果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用比喻手法,逼真地描绘出江南水乡春天的秀丽景色,那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是以象征的手法,写足了江南冬未尽春将到的景致。“生”连接着两种景色:一边是月落星稀的破晓前的夜景,它迷迷蒙蒙,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一边是正在冉冉升起的红日,它生机勃勃,使黎明的景色越来越清晰。两种景色相互交融,组成一幅恢弘的画面。“入”则把江岸上残冬景色与江中萌动的春意融为一体,具有积极、主动的特点。江南虽然有很多景物可写,但船行江上,诗人首先注意的是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海日”“江春”就是这样的典型事物,作者用它们对春入江南作了高度的概括。
新的一天来临了,随着春意的步入,旧的一年也将过去,时间的飞逝勾起诗人对故乡深沉的思念。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说客行江上的我呵,怎样才能把写好的书信寄到家乡,只有拜托北飞的鸿雁将信带到家乡洛阳。在这里诗人暗中引用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曾有雁足系书回汉的典故,把大雁当做信使的代称。这两句重点在抒情,结构上并没有与前三联割裂,因为北归大雁也是江上的一处景色,这就使得通篇浑然一体,和谐、自然。
这首诗在色彩的搭配和景色的分布上很有特点:在船的后方是青色的山,前方是红艳的太阳,四周是绿色的江水,船的上方是白色的悬帆,而蓝天上一行黑色的大雁自南向北飞向远方。此情此景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诗人像一位丹青妙手,用他那生花之笔为我们绘出一幅优美、隽永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