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五言诗·醉后赠张九旭》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高适《五言诗·醉后赠张九旭》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高 适



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原诗今译】



一般人交友是那么轻率浮泛,

不,张翁他寡交际耿介俨然。

兴来飞墨走笔达到书法圣境,

醉后,放浪形骸,呼叫狂癫。

悠闲伴他,快濒于暮年皓首,

大器晚成,将擢为博士显官。

他的床头常常放着一壶酒呀,

上任之前还能几回醉乡卧眠。



【鉴赏提示】

这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初游长安时所写的一首赠人之作。

张旭(生卒年不详),排行九,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官至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以草书知名,传世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一件,极为奔放。颜真卿曾向他请教过笔法,怀素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草书而以“狂草”得名。唐李肇《国史补》记载说,张旭曾自称因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韵。其为人疏放善饮,往往于醉后提笔挥洒,书法佳妙。《国史补》又说“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所以,当时有一位诗人李颀曾这样描写他: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赠张旭》)

诗中描写这位草书大家的“颠狂”形象,惟妙惟肖。另一位青年诗人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不过,杜甫此诗只是据传闻而写,及至天宝五载(746)他初至长安时,张旭已不在长安,也许早已去世了。

高适比杜甫早十年来到长安,所以有幸结识这位人称“张颠”的知名书法家,并与之饮酒赠诗。

我们在了解了张旭其人之后,理解这首诗就比较容易了。诗的首联先从世俗风气说起。“漫”是随便之意,“世上漫相识” 是说世人对于交友之事看得很随便,不免浮泛之嫌,所谓“眼中无生人,心里没熟人”的话大约可作为此句诗的注脚。下句“此翁殊不然”的“殊”字,在这里用作副词是“很,非常”的意思,此句是与上句比较而来,说张旭为人却不像世俗之人那样。颔联和颈联共四句是具体描写张旭与世人不同之处,着重讲了他为人处世的四个特点即:不务社交而醉心于书法、好饮而且说话癫狂、年老而安于闲散生活(不慕名利)、为人清高而不关心世务。与前引李颀《赠张旭》一诗相印证,可知在当时一般人的心目中,张旭之所以被称为“张颠”,其原因亦正在于此。唐代由于国家富强和文化思想的活跃,很多诗人和艺术家在生活和创作上往往表现出突破传统观念的约束,敢于标新立异、自创一格的倾向,所谓“颠”“狂”,在当时不一定就是贬词,如与张旭同时代的老诗人贺知章就索性自号为 “四明狂客”,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亦有“我本楚狂人”之语,张旭的“颠”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所以,高适在此诗中才如此写他,赞他,对他的不合流俗与人格独立表现出充分的肯定。不然的话,岂不是“对着和尚骂贼秃”,即使是实事求是说真话,于情理上也是说不过去的。

诗的尾联与诗题相应,仍从饮酒说下去,并用了设问语气。说你一天到晚地爱喝酒,连床头边都放着酒壶,醒来就喝,醉了就睡,一夜间大约得反复好几次吧?在朋友间的调侃戏谑中留下了诗的余味。

这首诗如实描写张旭其人,写得很有些风趣。关于书法家张旭的一生,今天可考者甚少,高适和李颀、杜甫等人的诗给我们留下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