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抒情赠友离别诗赏析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①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②。 

寒树依微远天外③,夕阳明灭乱流中④。

孤村几岁临伊岸⑤,一雁初晴下朔风⑥。

为报洛桥游宦侣⑦,扁舟不系与心同⑧。

【注释】

①韦应物:见《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②大河:黄河。此言舟行至洛口,山尽河阔,地势豁然开通。

③依微:依稀,隐约可见。

④“夕阳”句:夕阳映照在泛动的水波上,时明时暗,闪烁不定。

⑤伊岸:伊水沿岸。伊水在洛阳附近与洛水汇合入黄河。作者任洛阳县丞时,曾因处罚依仗宦官害民的军骑而被罢职,闲居寺院。这句是离途中回望伊岸孤村,作者昔年曾在那里居住。

⑥“一雁”句:万里晴空,朔风中一雁飞翔。

⑦为报:替我告诉。洛桥:洛水上的浮桥,即天津桥。游宦侣:指府县僚友。

⑧扁舟不系:没有绳系住的小船。《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不用机巧的人)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二句系向僚友表露心迹,言自己无所企求,遨游自在。含宦途坎坷的感慨。

【诗本事】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

【赏评】

首联从两岸莽莽苍山、一条滔滔大河写起。颔联“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读了这句诗,仿佛看到岁暮时节,日之夕矣,风渐渐冷了,远天尽头树影淡淡如荠,眼前黄河奔流,夕阳返照的光影在水波上闪烁踊跃。这句非常好,我们甚至感觉到了水上的寒气,听到了黄河的流声。它绘出的是一幅哀景,我们能感到诗人心中的寒凉纷乱。它还令人想起“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意境更衰飒。颈联接着描述触目所及的景物,岸上零落的村庄和他几年前在伊水边上看到的一样,显出安史乱后的萧条残破。天刚晴不久,空气格外冷冽。天上一只孤雁独自飞入凛凛北风中,不知要去哪里。诗境即心境,诗人此时心中必是索寞的。他想告诉身在洛阳的僚友,自己就如同不系的扁舟,随命运浮沉罢了。诗人此行是去赴任,本该踌躇满志,立意作为,然将“扁舟”句与前面诗中所表现的感伤、苍凉合看,时代的黯淡、个人的心境似乎都使他力不从心。诗中深深表现出当时军阀割据、朝政混乱带来的不安萧索的时代情绪。

这首诗的风格着色是韦诗之胜处所在,清淡而索寞。颔联为千古名句。

【诗评选辑】

①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七言律诗,至第三句便失粘,落平侧,亦别是一体。

②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一:余友姚叔祥尝语余云:“余行黄河,始知‘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之为真景也。”

③明·邢昉《唐风定》卷十:韦诗别有一种至处,真色外色、味外味也。

④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四上:读一二,如读《水经注》相似,便将自洛入河一路心眼都写出来;又如读《庄子·外篇·秋水》相似,便将“出于涯涘,乃知尔丑;而不至于子之门,实见笑于大方之家”一段惭愧快活都写出来也。三四“寒树”、“远天”、“夕阳”、“乱流”,言山豁河通后,有如许眼界也。

⑤清·吴昌祺《删订唐解》卷二一:“寒树”句可画,“夕阳”句非画所传矣。

⑥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二:七律如“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假使陶元亮执笔为七律,又何以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