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是柳宗元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而作的。政治上受到挫折,使诗人愁思茫茫,而与朋友音书隔绝,更使人感到孤独哀伤。整首诗就是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感情。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被击败,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为州郡的司马,时称“八司马”。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分别改任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的刺史。这几个州的州治都在今广西、福建、广东等地。在当时来说,这些地方都还十分荒凉,到那里当刺史,仍含有被贬的意义,所以柳宗元当时的心情仍是十分悲伤的。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夏天,柳宗元到达柳州后寄赠四州刺史的作品,“漳汀封连四州”,实际上是指该四州的刺史韩泰等人。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城上高楼”指柳州城楼。照例一州之长登上城楼,又是新任,虽说柳州不是个好地方,心情总也该是过得去的。但柳宗元极目而望,他的目光望到(“接”)极远的荒僻之处,他此时此刻的愁思,正象大海和天空一样茫无边际。这里是有原故的。本来柳宗元等人从司马任上奉召进京,是充满着政治上复兴的希望的,可是又发放到这“百越文身地”,这精神上的打击太大了,怎能不愁思茫茫:年岁一天天地大起来,身体又一天天的差起来,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屡遭打击,这前途,这出路,究竟何在?这起句写得意境阔远,神采飞动,通篇的情和景,都可以接着说起,确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和选择的好句子。
接着诗人便回忆起自己一生备受的打击来。他用了两个十分贴切的比喻的句子。你说这是他当时眼前的景物吧,当然是;你说它是诗人的比喻吧,却非常的贴切,前人叫做“赋中有比”。惊风刮过荷塘水面,风吹浪动,荷花乱摇;密密的雨点,斜里打来,打在那长满那薛荔的城墙之上。风急雨骤,这摧残,这打击,实在是太大了。“风”本来无所谓“惊”,这“惊”字是夹杂有诗人的主观感受在内的,狂风铺天盖地而来,使诗人感到吃惊,雨打荷叶的声音,荷叶互相卷碰的声音,雨水顺着城墙流淌的声音,都响成了一片。这样的景物描写确实体现了南方的夏雨的特色,又十分和诗人的生涯相似,真正是传神之笔。读者试闭眼一想,此情此景,恐怕在现代电影的镜头中,常常能遇见的吧! 我们不能不叹服柳宗元仅用十四个字就刻划了出来!
既然是“寄漳汀封连四州”,他的笔触就要转到思念故人这方面来。但诗人也不是作一般的很落俗套的描写,而是结合了眼前的景色,曲折地、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就是说,向远处望去,一层层山岭和树木,重重迭迭,把我向千里之外望去的目光遮断了:而楼下的江水,曲曲弯弯地流向远处,这多么象我内心激荡回旋的痛苦心情啊!这两句是由景及情,景中寓情,表示相望的殷切和相思的痛苦。“千里目”本来只是形容眼睛能看得远,在这里,却能形容诗人思念故友的心情,可是这目光给重重迭迭的山岭树木挡住了,怎能不叫人肝肠痛绝呢。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两句,更折一笔,曲折地写出深痛之情。我和你们四人一起来到这五岭以南的“百越文身地”已经是非常不幸的了,但是这不幸还有甚者,是我们之间音书阻隔,不能相通啊!对故友的思念之情,洋溢在这字里行间。你们到了自己的地方,身体可好?有什么打算?准备为当地人民做些什么好事?作者是多么盼望能得到朋友的一点信息呀,可是没有,没有。是交通阻隔,还是有别的原因呢?他站立在城楼之上,郁郁寡欢,心绪万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句。传书的雁儿啊,赶快把它送到朋友那儿去吧,也许他们正和我一样,在等着我的信呢!
这首诗情和景交融在一起,显得十分自然,又从景物的描写里,可以形象地看出诗人的备受打击的一生,比喻得十分贴切,难怪它具有如此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同情他们的遭遇。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古代诗人的真实形象——既不象经某些人拔高了的,一位风雨斗争中的勇士,具有坚强不屈的斗争信念的人物,也不是庸俗、势利,无所作为的小人。他就是他,一个在政治斗争的旋涡里失败了的,热切地盼望为国家为人民做些好事的人,一个对朋友有着深切的感情的人,同时对自己的前途也充满着“愁思”的人。正因为是真实,所以才能感动人。这难道不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规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