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祖龙灭古道,严威刑,煎熬生人〔2〕,若坠大火。三坟五典,散为寒灰〔3〕。筑长城,建阿房〔4〕,并诸侯,杀豪俊〔5〕,自谓功高羲皇,国可万世〔6〕。思欲凌云气,求仙人,登封太山,风雨暴作。虽五松受职〔7〕,草木有知,而万象乖度,礼刑将弛,则绮皓不得不遁于南山,鲁连不得不蹈于东海〔8〕。则桃源之避世者,可谓超升先觉。夫指鹿之俦,连颈而同死,非吾党之谓乎〔9〕?
二翁耽老氏之言,继少卿之作〔10〕;文以述大雅,道以通至精;卷舒天地之心,脱落神仙之境〔11〕。武陵遗迹,可得而窥焉〔12〕。问津利往,水引渔者,苑藏仙溪。春风不知从来,落英何许流出〔13〕?石洞来入,晨光尽开。有良田名池,竹果森列。三十六洞,别为一天耶〔14〕?今扁舟而行,笑谢人世。阡陌未改,古人依然。白云何时而归来?青山一去而谁往?诸公赋桃源以美之。
【注 释】
〔1〕桃花源:东晋时陶潜作《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乐土,言其地人人丰衣足食,怡然自乐,不知世间有祸乱忧患。后因称此种理想境界为世外桃源。传说桃花源在今湖南省桃源县。晋时属武陵郡,唐时为武陵县,属朗州。《桃源经》:桃源山在桃源县南十里。西北乃沅水曲流,而南有障山,东带沙罗溪,周三十有二里,即桃花源也。《读史方舆纪要》:湖南常德府桃源县:“桃源山,西南有桃源洞,一名秦人洞,即白马洞也。” 王琦注:桃花源,自陶渊明作纪之后,无人复至其地,后人多云是仙境,后云乃托言耳,非实地也。好奇之士,慕想不可得,而指近地以当之,遂有桃源山,其实非昔时之桃花源矣。
〔2〕祖龙:谓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集解》:苏龙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生人:即生民。唐避太宗李世民讳,民多改为人。
〔3〕三坟五典:相传为古书名,此处汎指典籍,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谓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注:“皆古书名。”《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奏请:“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所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4〕筑长城:秦始皇三十四年,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贾谊《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建阿房:《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指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宫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正义》:《括地志》云:“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按:宫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宫东面也。颜师古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
〔5〕并诸侯、杀豪俊:秦始皇二十六年,扫除山东六国,合并天下,杀豪俊,指剪灭山东六国豪俊。贾谊《过秦论》:“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6〕羲皇:谓伏羲氏。扬雄《剧秦美新》:“上罔于羲皇,中英盛于唐虞,迩靡著于成周。”李善注:“伏羲为三皇,故曰羲皇。”
〔7〕登封泰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独异志》卷中:“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登封泰山,至半,忽风雨雷电,路旁有五松树,荫翳数亩,乃封为五大夫。忽闻松上有人言曰:‘无道德,无仁礼,而天下妄命,帝何以封!’左右咸闻,始皇不乐,乃归,崩于沙丘。”
〔8〕绮皓:指绮里季、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等商山四皓。秦末隐于商山。 南山:指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史记·留侯世家》:“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曰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鲁连:鲁仲连。《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9〕指鹿之俦:谓敢于讲真话的正直之士。《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三年:“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10〕耽:喜好。 老氏之言:指老子《道德经》五千言。 少卿:西汉李陵字少卿。《文选》卷二十九有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王琦云:“老氏之言,少卿之作,俱切李氏事用。”
〔11〕卷舒:屈伸之意。《淮南子·原道训》:“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
〔12〕武陵遗迹:因桃花源传说在武陵,故称为武陵遗迹。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后人遂认为桃花源在武陵。《旧唐书·地理志三》:“武陵,汉临沅县地,属武陵郡。……武陵复为朗州。皆治于武陵县。”即今湖南桃源县。
〔13〕何许:王琦云:“犹何处也。”
〔14〕三十六洞:《述异记》下:“人间三十六洞天,知名者十耳,余二十六天,出《九微志》。”
【赏 析】
桃花源乃东晋时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乐土,言其地人人丰衣足食,怡然自乐,不知世间有祸乱忧患。后因称此种理想为世外桃源。李白在此文中盛赞桃源的人,有先见之明,称颂十七翁、二十四翁之作,表现了李白对污浊社会的厌恶以及对人间仙境、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此文用骈体写成,然而句式变化繁多,并采用长骈句,或三言,或四言,或七言,或九言,时夹以散句,任其自然,呈现出狂放自由的特点,表现了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