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如梦令》

毛泽东词研究《如梦令》

元 旦



▲一九三○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创作背景】

1929年7月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红四军先后出击闽中和粤东,均遭挫折。广大指战员纷纷要求毛泽东重返红四军,党中央亦请专程来上海汇报工作的陈毅于返闽时带回给红四军的指示信,指出应仍由毛泽东任前委书记。于是,毛泽东于11月下旬重新回到红四军工作,并于12月底在上杭古田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即《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个纲领性的文件,为我党确立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军路线。就在古田会议召开的同时,蒋介石纠集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反革命武装,对我闽西苏区发动了第二次“会剿”。为了粉碎敌军的“三省会剿”,发展赣南和闽西根据地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1930年元旦后数日,红四军分两批离开闽西,回师赣南。朱德率一、三、四纵队自上杭古田先行出发,经福建连城、宁化等县境,进入江西广昌。毛泽东率二纵队在完成阻击敌军、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后,亦撤离闽西,经福建连城、清流、归化(后改名明溪)、宁化等县境,越武夷山赴广昌。当月下旬,两军在广昌之西的东韶重新会合。本篇即作于这次战略转移的行军途中。



【注释】

〔宁化句〕宁化、清流、归化,福建西部的三个县。

〔路隘句〕隘,险狭。苔,苔藓。

〔直指句〕直指,直向、直趋。武夷山,在江西、福建两省边境,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左右,是赣江与闽江的分水岭。

〔山下山下〕本调第五句四字(或析为两个二字短句),例多叠用第四句末二字,这里即循此作法。

〔风展句〕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



【押韵格式】

本篇守谱押用同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化”、“滑”、“下”、“下”、“画”。按其中“滑”字为入声,与其他韵脚字为去声者本不在同一个韵部,这里是用方音取叶。



【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红四军战略转移行军途中典型场景的描写,反映古田会议后红军战士崭新的精神面貌,艺术地展示了中国革命“风展红旗如画”的光明前景。

“宁化、清流、归化”是行军经过的几个县名,代表行程的全部,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三个县名并举,还强调了行军的急速和连续性,一口气读完这几个名词,我们不但感到音律上的和谐与流畅,还可以想见红军冲破重重险阻而神速前进的情形。

“路隘林深苔滑”也由三个并列的词语组成,从三个方面写行军的困难。此时虽然刚过元旦,时序仍属冬令,但在福建西部山区,气候温和湿润,林木茂密,苔藓遍地。红军战士在险隘崎岖的小道上行进,后面还有敌人的追兵,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履险如夷,克服险阻,勇往直前。

这两句用一“路”字连接了前面的地名和后面的环境描写。两字一顿的节奏显得急促、轻快,正好与红军战士在密林中轻装前进、快速行军、步伐矫健的情形相一致,是句式结构与声情内容配合无间的典型范例。

第三句因“路”而提出了一个“今日向何方”的问题。这一问,并非茫然不知所向的惑问,而是为加强下一句的力量蓄势。由此提唱,自然而然地跌出斩钉截铁的一答:“直指武夷山下”。经过在闽西山区多日的艰苦跋涉,今已快到达福建、江西两省间的界山,这表明红军已完全摆脱了敌人的追兵,就要实现这次战略转移的既定目标,长驱直入江西了。此答句体现了全军方向明确,步调一致,对扩大革命根据地充满了信心,词人和广大红军将士振奋喜悦的心情也呼之欲出了。

末二句顺势展望红军到达武夷山后的壮丽景象,境界豁然开朗,场面热烈,情调奔放,形成了全词的高潮。“山下山下”重叠上句末二字,词气紧凑;又点明是从高处眺望。“风展红旗如画”,那漫山遍野“如画”的红旗,本身就是壮美的图画。它不但宣告了敌人“会剿”的失败,宣告了红军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也宣告了一个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即将诞生,一个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展望未来的革命高潮,正如毛泽东在前不久所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描述的那样:“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首小令反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历程,充满着一种除旧布新、奋发进取的革命精神,洋谥着对未来的乐观、浪漫的憧憬。其字数基少,但由于词人集中笔墨,用极精练的语言写景和抒情,从而达到了结构紧凑、意味隽永的艺术效果,十分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