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①,枯木朽株齐努力②。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③。 七百里驱十五日④,赣水苍茫闽山碧⑤,横扫千军如卷席⑥。有人泣⑦,为营步步嗟何及⑧!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①白云山,在吉安东南。云欲立,《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曰:“阵云如立垣。”呼声,指我军与敌军激战时的喊杀声。 ②枯木朽株,干枯、老朽的林木、树桩。《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汉代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曰:“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又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载汉代司马相如谏汉武帝猎长杨疏曰:“枯木朽株尽为害矣。”按,1931年5月16日,红军按照既定部署,开始了围歼自富田向东固推进之敌军的战斗。清晨,红一方面军总部在白云山下的大路上与敌军第28师的先头部队意外相逢,打了一场惊险的遭遇战。由于敌众我寡,毛泽东和朱德率总部直属队及警卫连抢占白云山,敌军则猛攻不舍,双方从山下打到山上,战况异常激烈。以上三句,即记此战。言云犹欲立,树犹努力,则红军战士奋勇赴敌之状,尽在言外。 ③飞将军,《汉书》卷四○《周勃传》载赵涉说周亚夫语曰:“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载,汉武帝时名将李广英勇善战,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又,汉末吕布、隋末单雄信、北宋向宝等亦有“飞将”之称,分别见于《三国志》卷七、《旧唐书》卷五三、《宋史》卷三二三各自本传。这里借指骁勇的红军将士。重霄,高空。旧说天有九重,故称。按白云山战斗打响之前,担负分路包抄任务的红军主力部队已向敌军发动了进攻。沿小路在中洞(地处富田、东固间)南侧山林中隐蔽前进着的红三军,攻敌不备,突然以战斗队形从山上横压下来,刀枪如林,逼进到正以行军队形向前运动着的敌人面前,杀得他们溃不成军,纷纷缴械投降。有敌兵俘虏惊问我红军战士:“你们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呀?!”以上二句,即记此事。又按,红三军及其他红军大队得手后乘胜追击,聚拢到白云山,攻击我方面军总部的敌军遂亦遭围歼。 ④这句倒装,正常语序是“十五日驱七百里”。驱,鞭马驰骋。喻指红军快速推进,紧紧追击逃窜的敌人。 ⑤闽山,指武夷山。详见前《如梦令·元旦》篇“直指武夷山下”句注文。按这次战役,红军由西向东横扫,自赣江之东直杀过武夷山,进入福建境内。如以“赣水”、“闽山”为江西、福建间山山水水的泛称,亦可通。 ⑥横扫千军,杜甫《醉时歌》曰:“笔阵横扫千人军。”是比况之辞。本篇则真指横扫敌人的千军万马。如卷席,像卷席筒一样干净利落。 ⑦有人泣,第二次大“围剿”破产后,蒋介石曾在南昌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气急败坏地大骂部下无能,以致痛哭失声。 ⑧为营步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黄忠即日拔寨而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又进。”按,上一次大“围剿”,蒋介石亲自制订的作战方针是“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结果招致惨败;这次他改变战略,训令部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至一地,即大筑防守工事,然后缓缓推进,但是仍然未能逃脱损兵折将的命运。嗟何及,语本《诗·王风·中谷有蓷》:“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是说事已至此,哭泣、哀叹都来不及了。这里借用来嘲笑蒋介石。嗟,叹息。
【赏析】
自古而今,直接写战争的诗并不算多,词更少见,诗评家丁毅对毛泽东写战争的词曾给予崇高的评价:“在中国词史上直接写战争,我以为毛泽东是唯一的,而这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是将战争表现得最全面的一篇。以后毛泽东亲自指挥过很多战斗、战役,却再无直接写战争的诗篇,也许词中表现此类题材已到极限了!”(《毛诗札丛·词中写战争之最》)
1931年间,在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征途中,毛泽东在马背上,接连哼成了两首气势磅礴的《渔家傲》,雄浑豪放,气脉相连,是中央红军胜利史诗中最为痛快淋漓的联袂篇章。在《反第一次大“围剿”》的下阕,诗人以人民战争必胜的雄豪气势,预见了新的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者,必然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红军。因为是预见,诗人高瞻远瞩,诗情浪漫,战争中的英雄与神话中的英雄进行着跨时空的对话。而《反第二次大“围剿”》全篇,以战场纪实为基调,叙事抒情通过全景式的场景转换来呈现,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画面:从白云山围歼进犯之敌到挥师东进,“十五天中,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终于再次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
这首词的上阕,诗人首先推出了白云山的远镜头和近镜头:“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前者景色逼人,后者声音逼人,以拟人手法描摹出大战前夕敌我交战双方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云欲立”抒写了昂首迎敌的红军将士之雄姿与壮志;“呼声急”则摹状了红军与敌人交战时的喊杀声。“枯木朽株齐努力”和“飞将军自重霄入”的诗句,点化了古老的典故,既是化陈腐为神奇,又是对战场上红军雄姿的形象写实,笔力千钧,意境超拔。
与上阕的特写镜头不同,诗人在词的下阕拉开了描写反“围剿”全过程的长镜头:“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红军挥师东进,5月16日从江西的富田地区向东挺进,跨越了闽、赣间的山山水水,长驱七百里,连打五仗,十五天后,于5月30日,攻进了福建的建宁城。“赣水苍茫”与“闽山碧”用了互文修辞,不仅一语点破江西福建绝佳山水的典型特征,也折射出红军每战皆胜的舒畅心情。此外,山水从“苍茫”到“碧”,写战局形势的微妙演变,似有日渐明朗之趋势。一句“横扫千军如卷席”尽写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全词的结尾,宣告了敌军在这次大“围剿”中“步步为营”战术的惨败,诗人蔑视地说:让蒋介石之流向隅而泣去吧!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
文章作者:商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