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①韶山,即韶山冲,在湖南湘潭城西40公里,湘乡、宁乡、湘潭等三县交界之处。群山环抱,林木葱茏。西南有韶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相传上古贤君虞舜南巡时曾过此峰并奏《韶》乐,峰因此而得名。 ②别梦,离别之后,不能忘怀,结想成梦,故云。五代张泌《寄人》诗曰:“别梦依依到谢家。”依稀,仿佛、隐约。咒,诅咒。这里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逝川,参见前《水调歌头·游泳》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二句注文。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黄河走东溟》篇曰:“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③故园,故乡。以上二句意思是说,时光如流水,实在去得太快,故乡一别,今已三十二年。悠悠往事,别后犹入梦来,恍惚能记。 ④农奴,本指奴隶时代、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这里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戟,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可以直刺,又可以横击。 ⑤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鞭,古代的一种打击型短兵器,形状如竹棍,有棱节。以上二句是追溯自己1927年初离开韶山时的政治形势:一方面是北伐军所到之处,广大农民群众在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梭镖等武器来斗争土豪劣绅;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右派为维护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正阴谋叛变革命,准备用武力镇压工农。韶山地区是这样,整个湖南及其他一些省区也是这样。作者1959年9月13日在写给胡乔木的信中说:“‘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 ⑥为有,因为有。牺牲,这里用如名词,指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 ⑦教,读平声,使、令。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改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以上二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⑧稻菽,泛指农作物。菽,豆类作物的总称。千重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大片的庄稼。 ⑨英雄,这里指新中国的农民。下夕烟,谓在暮霭中收工归来。

【赏析】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韶山,逗留到27日午后离开。短暂的时间里,他到南竹坨山上拜谒了父母坟墓,察看自己旧居上屋场,还畅游了韶山水库。他向社队干部了解生产情况,看了公共食堂,到韶山学校与孩子合影。他走访农家,慰问烈士家属,26日晚邀请亲属、师友、父老乡亲欢宴一堂,给大家敬酒。晚宴结束,回到韶山招待所(今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往事萦绕,心潮难平,写下了《到韶山》的诗稿。

在韶山的行程中,毛泽东在父母墓前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在上屋场的旧居父母遗像前说:“我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眼,只因为是那个时候,要是现在不会死。”在灶堂沟处说:“1920年冬,我们兄弟姊妹就围在这炉子边烤火。我说服他们离开家乡,他们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在自己的卧室看到阁楼时说:“我和毛福轩等同志在这里开过多次会议,研究发展党的组织和如何开展斗争等问题。”他还到毛福轩家慰问烈士遗属贺菊英。由此可见,毛泽东回到韶山,触景生情,凝神思索,忆及在过去的苦难、斗争、牺牲的景况,今天绿浪起伏的千顷稻田,落日余晖中,劳作的人们从容归来,是先烈们的英勇奋战赢来的。

于是毛泽东提笔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别梦”是因为相隔久远,往事悠悠,现实成了梦境。“依稀”有迷离恍惚之感,是梦境的渲染。“逝川”,已经流逝的往昔岁月。“别梦依稀”与“逝川”是一致的,表达回忆的感受。一个“咒”字则体现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愤恨、沉痛、悲恨交集、不堪回首。这是由32年前的1927年的特殊情况造成的。

1927年既是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又是风云突变的革命转折关头。那年1月,毛泽东到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开座谈会,听韶山党支部汇报,发表演讲,忙了三天三夜。毛泽东离开韶山后三个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21日,反动军阀许克祥在长沙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万人之多,制造了血腥的“马日事变”。7月15日,宁汉合流,大革命归于失败。面对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决定走武装反抗的道路。毛泽东到湖南举行秋收起义,随后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起点。经过22年百折不挠的奋斗,从井冈山走到北京,建立了新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又是十年过去了,现在,毛泽东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三十二年前”动人心魄的景象凝结为“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二句,这是农民革命武装与蒋介石反动派的对抗。“红旗”之红,“黑手”之黑,是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又是相互对立的森严壁垒。“卷起”,写风起云涌之势,“高悬”,写残酷镇压之实,“农奴戟”与“霸主鞭”再次凸显两个阶级的对立。

三十二年前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成燎原之势,原因在于革命人民拥有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奋起反抗,坚持到底,因为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多壮志”指充满凌云之志,所以义无反顾,前仆后继。32年间,一个小小的六百来户的韶山冲,就有148位革命烈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有毛泽东的六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有毛泽东亲自创建的韶山党支部的五位同志: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梅。烈士的鲜血结出了丰硕的革命成果,天地更新,日月重光,新中国诞生了,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由此可以理解毛泽东韶山之行的所作所为,理解诗中的一个“咒”字。

结末“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写韶山冲稻浪滚滚,丰收在望,人人奋发,安居乐业,这是革命先烈“换新天”理想的实现,也是对长眠地下的先烈的最好告慰。发展生产,建设祖国,人人争先,是先烈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一联的思想内容承上延伸,大有拓展。从意境上看,前面激烈斗争,腥风血雨,这里炊烟袅袅,风景如画,完全不同的景象,体现换了新天;从诗人的感情言,则由激愤而舒缓,由沉重转喜悦。

文章作者:吴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