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李梦阳·浮江》原文赏析

古诗《李梦阳·浮江》原文赏析

浮江晴放舸,挂席晓须风。日倒明波底,天平落镜中。开窗向赤壁,捩柁失吴宫。万古滔滔意,浔阳更向东。

化美为媚,或者说流动之美,就是描绘事物的动态,或从动态中描绘事物。诗经中《卫风·硕人》是描绘人物之美的名篇: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都是以实比实的静态描写,不免使人感到板滞,而最后两句动态刻画,却使人物通体皆活,顾盼神飞。后代诗人也许从这里得到过启发,他们即使是写静态的事物,也往往从动态落笔。“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北宋词人王观触手生春,生意盈然;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辛弃疾如果不是出之以这种动态中见神韵的大手笔,那就很难想象如何能不落俗套地表现群山的气魄与精神。

《浮江》一诗也是如此,这首诗大约是李梦阳沿江东下时泛舟于湖北鄂城一带的作品。《三国志·吴志》记载,“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李梦阳一开篇就喝醒题目,让“浮江”二字高踞题顶,笼罩全篇,并以 “晴”、“晓”二字烘染环境和气氛。以云帆高挂正面补足浮江的形象,笔姿飞舞,气势宏壮。接笔写浮江时的景物,仍然从动态着笔: 红日倒映江中,水上浮光耀金,本来是形容词的“明”字这里兼作动词用,有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有如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红”与“绿”,一经化静为动,更觉声光并妙。蓝天照映江面,好像落在镜中一般,“落”字缩短了江天之间的空间距离,又使得静止的天宇有飞动之势。颈联写浮江的行程,有如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刚才开窗之时还见到江边的赤壁,转柁之间吴宫就消失在后面。这首写了三个地名,赤壁、吴宫和浔阳依次而下,那么,吴宫当在赤壁与浔阳之间,地为古今鄂城县境。“失吴宫”的“失”字下得很妙,本来是船行如箭,诗人却把静止的吴宫写成转瞬即逝,这种化静为动的写法,使笔致显得空灵活跳。《诗人玉屑》论“句中有眼”时说:“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盖五字诗以第三字为眼,七字诗以第五字为眼也。”值得一提的是,李梦阳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四句的第三字,全部都是动词,一经匠心安排,在全诗化美为媚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结笔一联,概括了长远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写足了浮江的豪情,同时,诗人仍然是从事物的运动状态着笔,传神地表现出江流浩荡、直趋东海的胜概,可谓壮采飞腾,寄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