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林鸿·出塞曲》原文赏析

古诗《林鸿·出塞曲》原文赏析

十五蓟门行,能探黠虏情。潜兵秋度碛,牧马夜归营。苦雾沉旗影,飞霜湿鼓声。昨来承密诏,东筑受降城。

《出塞曲》属乐府《横吹曲》,从汉代起代有作人。至唐边塞诗大盛,唐以后则无继。明代偶有佳作。《出塞曲》多写边防将士的生活,这首诗就是描绘一位智勇双全的边塞士兵的动人形象的。

前面四句叙事,交待这位军人的经历和军中生活情景。蓟门,即蓟丘,古幽州治所,故地在今北京市西北郊,这里泛指北方边塞,乐府《杂曲歌辞》中就有《蓟门行》、《出自蓟北门行》等。这位军人年方十五便从军来到边防,他年纪虽小,却因才干过人,在军中负责刺探敌方军情。黠(xia),狡猾;虏,这里是对敌人的蔑称。三、四两句写的是军队生活情景。秋天,他所在的部队秘密开发,越过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深入敌方。进入沙漠后,他又在军中放牧,往往要到夜深人静之时才能返回兵营。寥寥数语,一位沉着机智、不辞辛劳的边防军人形象已凸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平淡叙述,在冷静客观的语调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位士兵的衷心赞美之情。

下面两句转写边地风物。边地的自然条件是相当艰苦、相当恶劣的。这里,诗人着力刻画的是那里的雾。因雾气沉沉,连军旗的影子也被隐没了。诗人又写了那里的霜,飞霜阴冷潮湿,以至军鼓的声响都变得低沉暗哑了。唐代诗人骆宾王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狱咏蝉》)的名句,李贺更有“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 的出色刻画。这里的“湿”字本为触觉,利用通感,生动地描绘了鼓声的沉闷滞重。它和上句一起,以细节调动了读者的光照、声响意向,幻化出多样的视觉、听觉联想,确为传神之笔。这两句写边地苦寒,造境苍凉,出语警绝,既描绘出绝域恶劣凶险、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又烘托出边地将士不辞辛劳、奋不顾身的顽强斗志,并自然过渡到最后两句。

受降城,汉武帝曾令公孙敖筑受降城,以接应拟杀单于归汉的匈奴左大都尉,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北。唐神龙三年,中宗李显命张仁愿在黄河以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绝突厥南寇之路。城成后,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唐王朝北疆得以固守。这两句叙事用典,以奉诏筑城表达必胜的信念,豪情溢于言表,因为有前文的铺垫,收束两句正是水到渠成。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凸现主人公的勇武豪迈,笔力雄健,格调高亢,具有浓郁的边塞生活情调,可与盛唐诗歌相媲美。林鸿标举盛唐,以学开元、天宝为论诗宗旨,但并不一味模仿,有不少创新之处,这是林鸿能享誉一时,为明初闽派诗人代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