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黄宗羲·苍水》原文赏析
少年苦节何人似?得此全归亦称情。废寺醵钱收弃骨,老生秃笔记琴声。遥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两世雪交私不得,只随众口一闲评。
作者与张煌言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对其壮烈殉国,极感悲痛,遂以血泪写此诗寄托哀思。张煌言号苍水,著名民族英雄。弘光元年(1645)廿五岁,以举人身份与钱肃乐等在家乡鄞县起兵,后与余姚熊汝霖、孙嘉绩、黄宗羲等义师联合抗清,奉鲁王监国,据守浙东山区和沿海一带,官至兵部尚书、大学士。鲁王政权失败后,他常驻舟山,三度闽关,四入长江,直趋芜湖,两遭覆没,海岛转徙,虽历尽艰险,百折不回,惓惓故国,形于梦寐。他与郑成功为战友,又曾派人与荆襄十三家农民军联系,确为经国奇才。康熙三年七月被捕于隐蔽处南田之悬岙岛 (今浙江象山县南)。九月初七在杭州拒降被杀害,年四十五。就义前遥望凤凰山一带,盛赞“好山色”,口吟绝命诗: “我年适五九,乃逢九月七; 含笑从文山,成仁万事毕。”遂挺立延颈就戮。苍水先生遇难后,纪五昌、朱相玉、释超直、张文嘉、沈横书、朱锡九兄弟四人及万斯大等冒险收瘗于杭州,墓与岳坟相望。
诗的首联概括苍水英勇奋战的一生,赞颂其崇高节概。“少年苦节何人似”,指顺治二年,苍水去天台迎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才二十五岁,封翰林院编修兼行人,“入典制诰,出筹军旅”,受任于兵败之际,奉命于国难之时,可谓热血青年。当时无骨气之文人望风披靡、屈膝求荣者比比皆是,苍水却坚定地走上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艰苦道路。苍松劲竹,难能可贵。“得此全归亦称情”,赞苍水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全节归死,无悔无愧,无尚光荣。此联高度概括英雄光辉的一生。
颔联抒深深的悼念之情。“废寺醵钱收弃骨”,英雄遗骸由明御史纪五昌捐钱,命外甥朱相玉购公首,杭人张文嘉、沈横书出钱收敛,朱锡九兄弟四人捐资买地,万斯大、释超直等出资埋葬。人们冒险集资办理后事,正寄托着民众的哀思。“老生秃笔记琴声”,诗人含泪撰写《有明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并雇人勒石纪念,时年五十又五,又感难以用佳文表深情于万一,只能作“常谈”,故自称“老生”。“琴声”用典实,将苍水比做晋初反篡权的杰出思想家嵇康。《晋史·嵇康传》载,康为司马昭所杀,刑前求琴弹《广陵散》,琴声止,曰:“《广陵散》于今绝矣。”诗人以此寄托对苍水道德文章的评价,抒发惋惜之情。
颈联赞扬苍水之死的价值。“遥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诗人遥望天际回想苍水往事,摹写英雄形影,回忆二人的共同抗清、并肩战斗,深感其狂放自信乐观的性格,与己可谓知音。他坚信苍水抗清的意志会像那冲激礁石的大波巨澜,激励后人奔向未来。
尾联“两世雪交私不得,只随众口一闲评”,揭示写墓铭与此悼诗皆出于公心,将诗意再推进一步。原来苍水父圭章乃天启四年举人,官刑部员外郎,诗人父尊素为御史,系同朝官员;圭章又曾应聘教授黄家,所谓“余诸父皆其门人”。诗人与苍水则为复明战友。但两代交谊似冰雪高洁,撰文写诗决不从私情出发,而是随众人之评价发表公论。质言之,代众立言,为民抒情。
黄宗羲强调诗人胸中蕴结之情不应仅是一己的,应该与众人之情相通。在《朱人远墓志铭》里说:“幽人、离妇、羁臣、孤客,私为一人之怨愤,深一情以拒众情,其词亦能造于微。至于学道之君子,其凄楚蕴结,往往出于穷饿愁思一身之外,则其不平愈甚,诗直寄焉而已。”这首诗可视为他实践这一诗学思想的代表作,语虽平易,且注重与史实相发明,然以情动人,而此种情乃典型情绪,故质重实厚,极有力度,值得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