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陈三立·黄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庐寄书并附近诗感赋》原文赏析

古诗《陈三立·黄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庐寄书并附近诗感赋》原文赏析

天荒地变吾仍在,花冷山深汝奈何! 万里书疑随雁鹜,几年梦欲饱蛟鼍。孤吟自媚空阶夜,残泪犹翻大海波。谁信钟声隔人境,还分新月到岩阿。

黄公度即黄遵宪,是同光间新派诗人。在诗体与诗风上和陈三立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的诗论甚至恰好相反。陈三立要求诗歌避俗避熟,力求生涩,黄遵宪则主张“以手写口”,不避流俗语和新名词。尽管如此,他们却在诗艺上各行其是,并不互相排斥。黄和梁启超等人对陈的诗甚至还很倾倒。这是因为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虽然起了积极的革新作用,但基本上不脱旧体框架。而且他对旧诗有很深功底。所以他对陈三立走宋诗路子所取得的某些艺术成就,仍然是能够欣赏的。同时,戊戌政变前,他和陈三立都在湖南办过新政,同样支持维新运动。政变后,两人的处境都很艰难,甚至危险。所以他们互相关心,作诗赠答,是很自然的。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切,对时局的担忧和自己的悲凉心境。“天荒地老”是熟语,作者稍加改动,不用“老”而用“变”,这就使全句获得作者需要的一层意思: 经过巨变,自己劫后余生,值得庆幸,但是朋友的命运又引起作者的深深忧虑。“花冷山深”并不生涩,它却暗示了朋友处境的险恶,推出了一层深意。“万里书”和“几年梦”一联,是旧典的较好运用。汉代苏武被留匈奴,上林射雁得书的故事,通过一个“疑”字给读者以联想,让读者领会到黄遵宪在广东家乡的处境,和苏武一样,实际是被拘留,被监视。黄的万里寄书,本来是不可能的,作者怀疑这是不是随着雁鹜才能带来。如果把这里的 “疑”字换为 “来”字,那就成为一般“鱼雁传书”的熟用词语,意思显得平平,当然就不可能有较宽的意境了。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陈三立的诗,在炼字上确实肯下功夫。这不只是字句的雕琢,更重要的是一种意境的追求。“几年梦欲饱蛟鼍”句和上句相对,不止是工稳的问题,它实际是诗意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借用杜甫《梦李白》的诗意,恰当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深怀念和担忧。“孤吟”句究竟是指作者自己的“感赋”还是指黄遵宪的吟诗?从全诗的情调看,作者的心境是悲怆凄凉的,他随时担心朋友会不会饱蛟鼍之腹,恐怕不会孤吟自媚。所以此句理解为黄在艰危处境中,仍然作诗自娱,较为恰当。尽管黄有如此心情,而作者却想到,政变之后,友朋星散,志士被杀,家国屈辱,自己痛定思痛,残泪犹如大海的波涛,翻腾不尽。他实在没有想到,远隔数千里外,黄还会寄诗给自己。诗的结尾正是描写了作者的这种心情。诗句把用典和写实灵活地交织起来,足见工巧。这里用了《江南野录》所载,金轮寺僧夜半咏中秋月,得句鸣钟事,表面是说,远离人境的钟声。实际是说,黄在他的书斋“人境庐”吟诗,竟会把他咏月的佳句分一点清光到我的幽居来,谁能想得到呢?此处不仅表达了作者在愁苦中的一点喜悦心情,还应看到,作者在诗句的锤炼上确实刻意求工。当然,这种写法容易流为纤巧或隐晦。但是,只要处理恰当,它的艺术性还是应该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