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吴嘉纪·王解子夫妇》原文赏析

《吴嘉纪·王解子夫妇》原文赏析

如皋王解子,酷嗜酒。里有义士妻某者,罪当遣戍,县官差役往送,解子与焉,归,悲惋终夜,为之罢饮。其妇询知,愿以身代义士妻,解子许之。送至戍所,值乡人以金赎义士妻还,不知其为解子妇也。姚潜为余言,命余赋诗。

张罗待黄鹄,鸳鸯乃罹咎。义士妻遣戍,解子罢饮酒。惨怆还家门,色惊糟糠妇。浆酝寄性命,今何不入口? 问讯执壶前,解子起摇手: 汝曹妇女流,中怀岂堪语! 若欲知其由,汝且将壶去! 浆酝非刀剑,能平不平事,汝亟将壶去,义士妻遣戍。其妻毅然谓: 堂堂义士妻,此去为奴婢,羞辱侬念之。面貌外不识,他人可代伊。何人可代伊?搔头恼阿公。公也无庸恼,愿代者是侬! 解子得闻之,欢喜涕还堕。汝曹傥如此,我拜汝曹坐。未明肩舆出,晓至官衙里。鞴鞍遣戍人,点名及解子。锒铛系马上,戈梃荷马前。意气火伴中,宁知路险艰! 萧森北林树,黤黮黄河烟。芦苇隐渔火,宿雁双双鸣。回首睐乡土,夫妇欲何言! 月落别黄河,日出见戍楼。来日关塞外,永辞我故夫!高情生恻怛,泪下如连珠。无端故里客,邂逅他乡陌,深悲义士妻,遽解黄金赎。仁义感道路,见者欣相告。谁知有匹偶,天暗全骨肉。西风吹归骑,东皋指茅屋。解子妇言旋,义士妻免辱。团团台上镜,皎皎椟中玉。解子乐何如?满引杯中绿!

此诗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为一对搭救抗清义士妻子的夫妇而作。告诉诗人这个故事的姚潜,字后陶,隐居不仕清。故事发生在如皋县(今属江苏省)。县有布衣许德溥,字元博,明亡后坚持民族气节,刺字于臂:“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又刺其胸:“不愧本朝。”并抗拒清廷的“剃发令”,剪其发如头陀。因被仇人告发,下狱,不屈处死。按清刑律,其妻当入旗,发配边远之地。押送罪犯的解子王某,为许义士壮举所感,便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从“张罗待黄鹄”至“我拜汝曹坐”,为诗的第一部分,写许元博妻被遣戍,王解子为之罢饮,其妻问明内情,自愿代之。“张罗待黄鹄,鸳鸯乃罹咎”,诗的开头借鸟起兴,黄鹄为鸟名,此喻义士许元博。鸳鸯比喻王解子夫妇。这样的起兴暗示了诗的内容,成为全诗的引子。“义士妻遣戍,解子罢饮酒。惨怆还家门,色惊糟糠妇”,叙述事之缘起。许义士之妻将发遣远方,王解子欲助义士妻摆脱厄运,又无计可施,为之悲愁,连平生酷嗜的酒都不能下咽了。他的惨怆神色,使妻子吃了一惊,自然要发问,诗转为对话形式。“浆酝寄性命,今何不入口?”两句简洁的问话告诉读者:平日解子嗜酒如命,今日一反常态,定有大事烦扰。此时解子心中凄怆而烦乱,他摇手拒绝了妻子送到口边的酒,也不想回答妻子的问题,说她是女流辈,此等大事不堪与之语。不过他们毕竟是甘苦与共,相依为命的夫妻,解子还是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不过他要求妻子把酒拿走。解子与常人不同,不喜借酒浇愁,在醉乡寻求解脱。他求实,以为酒不具有刀剑的力量,不能削尽天下不平事。他要求的是解决,不求解脱。

解子妻听罢解子之言为之义愤,为之羞辱。不过她并未仅仅停留于此,还为夫婿出谋划策。提出:“面貌外不识,他人可代伊。”这是一位胆大心细的女子,封建社会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外人不认识,细心的解子妻立即想到这一点,并大胆提出利用这一点,让别人代替许义士妻。

但是由谁去代替义士妻,这又难住了解子。他搔首寻思,未得其计。此时解子妻毅然挺身而出,“公也无庸恼,愿代者是侬”,显得沉着、冷静。解子闻听此言,高兴的程度,诗中未详述,只描写解子的行动:“欢喜涕还堕”,“我拜汝曹坐”,一反封建纲常,请妻子受他一拜,仅此已足见解子当时的心情。

从“未明肩舆出”至“宁知路险艰”是诗的第二部分,写解子与妻辞乡赴戍所。千里戍所,路途遥远而又艰险,给了他们一个最后告别的机会,同时也给事情平添了莫大的戏剧性。

从“萧森北林树”至“泪下如连珠”,是诗的第三部分,写千难万险至戍所,夫妇作死别。诗人调动了北方萧森的树林、昏暗的黄河烟、双双宿雁鸣为他们夫妇送行,造成凄楚的依依惜别的氛围。一路上他们频频回首,眺望故乡,这对妻子是最后一次,对丈夫则与妻子分手的时间越来越近。辞别黄河来到关塞外,妻子知道,“永辞我故夫”的时候到了,念往日夫妇情深,不禁万分悲伤,“泪下如连珠”,这是永诀,生人作死别,其悲当何如!

从“无端故里客”至结尾是诗的最后一部分,写乡人赎义士妻还,解子夫妇团圆。事有凑巧,夫妇在他乡偶然遇到无亲无故的故里人冒襄。冒襄也是明遗民,明亡后隐居不仕,多次拒绝清官吏举荐。他解囊相助,赎回义士妻。在悲剧已经酿成,人们已经绝望之际,事情突然有了转机,人们产生的情感不仅是高兴,更多的是庆幸。解子夫妇庆幸他们的仁义之举感动了路遇人,没人知道他们是夫妇,是天意暗暗成全他们骨肉不分离。

解子夫妇一路顺风回归故里,大有木兰返乡之兴,试想他们当是何等兴奋! 解子妇归来,夫妇得团圆,如梳妆台上团团之镜,义士妻也免于受辱,如椟中皎皎白玉: 两全其美。最后诗人用酣畅的笔调结束了全诗: “解子乐何如?满引杯中绿!”“杯中绿”指酒,与开头“解子罢饮酒”遥相呼应。

这是一首纪实叙事诗,诗人通过主人公富于个性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的性格。解子热情,为人仗义,愿除天下不平事,见许义士妻的遭遇,为之罢饮酒,因为“浆酝非刀剑,能平不平事”。但遇事欠冷静,他觉得妻子是女流辈,不愿对她吐“中怀”,可心中烦乱,又忍不住告诉了她。前后矛盾的语言显示了他慌乱的心情。其妻则不然,她胆大心细,沉着而又深明大义。丈夫不知所措时,她想到 “面貌外不识”,大胆提出 “他人可代伊”。丈夫为 “何人可代”而烦恼时,她沉着勇敢地提出 “愿代者是侬”。她深明大义,所以能自愿请行。相比之下,比解子更勇敢,节操更高尚。

这首诗歌颂了王解子夫妇仗义勇为的高尚品德,同时也表现了当时广大百姓对抗清义士的同情和敬仰。正是由于这一点,王解子夫妇才会不惜牺牲自己来代义士妻去为奴; 正是因为这点,才会有冒襄慷慨解囊,赎义士妻还。这种同情和敬仰当然也代表了作者的态度和感情。

此诗中多次采用比兴手法,除开头两句以兴起外,其他如 “芦苇隐渔火,宿雁双双鸣”二句,“团团台上镜,皎皎椟中玉”二句既是描写事物,又是对当时事件、人物的深入描写,形象、生动、鲜明,加强了诗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