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厉鹗·初秋有感》原文赏析
一室呼童净扫除,流尘深锁半年余。履綦声已消闲砌,粉指痕犹印故书。命似凉蝉偏易断,情如暮雨肯教疏。惊心振触伤心候,正是苕姬秋病初。
这首七律是作者悼念亡姬朱氏的作品之一。
厉鹗早年娶妻蒋氏,无子。雍正十三年(1735)到吴兴,因友人沈幼牧介绍作伐,纳姬人(妾)朱氏满娘,以中秋月夜,舟迎碧浪湖口,同载而归。厉鹗给朱氏取名净居女士,字之曰月上。他们共同生活了七年,夫妻情感甚笃。不意乾隆九年(1744)秋,朱氏染病不起,为庸医所误,沉绵半载,至第二年正月而卒,时年二十四岁。作者为此异常悲痛,当时就写了《悼亡姬十二首》组诗,哀情至痛,凄恻动人。后来又相继写过几首追悼之作,《初秋有感》是其一。
这首诗的构思在时间上是倒序的。从呼童扫室,触景伤情,直到朱氏初病,在最后两句的点题中结束全篇。因为姬人是秋天发病的,所以更有一番“又是秋风萧瑟时”的感伤:“惊心振触伤心候,正是苕姬秋病初。”诗人用“惊心”、“振触”、“伤心”来描写这一时节,真是刻骨铭心的创痛!苕姬,指朱氏满娘。朱氏乌程人,其地苕水出焉,故称苕姬。魏王璜在《柳州遗稿》中记述了厉鹗与满娘以中秋月夜同泛碧浪湖而归的事,有诗云:“梦觉扬州已十年,却从苕水载婵娟。”又,苕本是一种花,古诗常用以喻美人。《史记·赵世家》:“王(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瑟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赢!”厉鹗以“苕姬”称朱氏,是别有内涵的。
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深挚的感情和哀思,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
“流尘深锁半年余。”“流尘”,又称 “游尘”,指散布的尘埃。沈约 《悼亡诗》: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李商隐 《昨夜》诗: “但惜流尘暗烛房”。“流尘”这一细节,都意味着寂寞无人。厉诗说,苕姬死后,人去楼空,屋子里积满了灰尘,已经半年多没有打扫了,今天睹物增怀,情不自禁地勾引起种种往事的回忆。寂寞的台阶上,再也听不到你 “履綦”(古代妇女鞋上的装饰物)轻快的声响; 而你曾经翻阅过的诗书,还留下清晰的指印,似乎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履綦”、“指痕”都是很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厉鹗与朱氏成姻,厉四十四岁,朱十七岁,用 “履綦声”来描写一个中年人眼中的年轻女子是很传神的。“粉指痕犹印故书”,则刻画了满娘内在的精神品貌。据厉鹗 《悼亡姬十二首》序说: “姬人除女工之外,喜近笔墨,影榻书格,略有楷法,从予授唐人绝句二百余首,背诵皆上口,颇识其意; 每当幽忧无悝,命姬人缓声循讽,未尝不知吹竹弹声之悦耳也。”看来满娘是一个很有文学艺术修养的女子,使他们的夫妻生活进入了一个琴瑟和谐的境界。然而,这一切都永远地成为一个遥远的梦了: “命似凉蝉偏易断”,想不到你年纪轻轻,却命如秋日的蝉声,凄凉而易断绝; “情如暮雨肯教疏”,可是,我们之间的感情,却偏像那淅沥沥的暮雨,缠绵而未肯稀疏。“秋蝉”和 “暮雨”是两个新颖而生动的比喻,它形象地告诉人们,这一对仅仅共同生活了七年的夫妻,感情是多么深厚。
袁枚 《随园诗话》说: “悼亡诗,必缠绵宛转,方称合作,东坡之哭朝云,味同嚼蜡,笔能刚而不能柔故也。近时杭浦太史 《悼亡妾诗》远不如樊榭先生之哭月上也。”这种推许是应当包括这首 《初秋有感》的,只是这倒并非仅仅什么 “能刚能柔” 的问题。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因为诗人有真挚的感情,又表现得具体、形象 (通过细节和比喻),所以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