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毛奇龄·赠柳生》原文赏析
流落人间柳敬亭,消除豪气鬓星星。江南多少前朝事,说与人间不忍听。
柳生,即柳敬亭,善说书,为明清之际著名说书艺人。本姓曹,因得罪逃亡在外,改姓柳。曾在明末抗清将领左良玉幕下,颇受左的赏识,左死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市民中间说书。为人能辨善恶,表达人民爱憎,明亡后,更借说书抒发胸中的慷慨悲凉情绪,死时年约九十。他说书的技巧非常高明,黄宗羲在《柳敬亭传》中说:“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箭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当时的著名文人吴伟业、周容等都给他写过传,孔尚任的《桃花扇》、张岱的《陶庵梦忆》,都对其为人和说书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可以参看。毛奇龄这首《赠柳生》,通过对柳敬亭晚年落拓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柳的同情,寄寓着对故明王朝的深切怀念。
前面两句,有如对面晤谈,娓娓道来,十分亲切,但其中却透露出人世沧桑的无限悲凉。“流落人间柳敬亭,消除豪气鬓星星。”“人间”即民间。前一句说柳敬亭在明亡之后,经过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从将军幕府流落到民间,这种地位的改变,高下悬殊,不仅是柳敬亭个人的悲哀,同时更是整个国家的不幸。因为明亡之后,故明国土全部沦于清军的铁蹄之下,遭受践踏和蹂躏,国家和个人有着同样的遭遇。次句对柳敬亭的形象作了具体描写,他双鬓斑白(“星星”即斑白),当年的豪侠之气已经消磨殆尽。这句只淡淡两笔,就勾勒出一个经历磨难、颓然而衰的老者形象。这种精神上的改变,则从更深的层次上,暗寓了故明士大夫在亡国之后情绪上的衰落和内心的无尽悲痛。这两句各有侧重,从柳敬亭的地位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对比中,流露出了江山易代之际,人们心境的无限伤感;但两句又一气贯注,读来自然流畅,诗意浑然。
如果说,第一、二两句还比较含蓄,主要是通过暗示来表达故国之思的话,那么到第三、四句,作者就一任诗笔的奔放,较为显明而热烈地表示出对故国的深情眷念。两句仍然扣紧题目,从写柳敬亭着笔: “江南多少前朝事,说与人间不忍听。” 因为柳敬亭以说书知名于世,故这里就讲他的说书。而且,他本人就是明清动乱历史的见证,他讲述的这些故事,与其说是说书,毋宁说是自道身世,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来诉说这段斑斑血泪的历史,唤起人们的民族精神,所以这是将人和书二者统一起来写。“江南”,指南明,北京陷落后,明朝残余力量先后在南方建立了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唐王绍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韩王定武政权,坚持抗清,直至最后失败。“前朝事”,即指这些政权的抗清事迹。句中 “多少”二字,表现出抗清斗争的风起云涌,前仆后继,写来颇有自豪之意。柳敬亭出于满腔爱国之心,将这些前朝抗清之事编成故事,在茶房酒肆中说与普通民众听。这充满爱国热情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触发了无限沧桑之感,深沉的亡国之恨油然而生,简直不能忍心听下去。这一方面表明了柳敬亭说书的生动感人,是赠诗中对柳的称赞之语;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于故明的深深怀念,这是诗中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人们在对柳敬亭的尊敬、同情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黍离”之悲,这是全诗的动人之处,也是核心所在。
杜甫曾有一首赠唐朝歌唱家李龟年的七绝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短短二十八字中,通过对一位歌唱家的描写,概括了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正面涉及时事身世,但通过追忆感喟,十分深刻地表现了 “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人们心灵的创伤。孙洙评曰: “世道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这首《赠柳生》,在命意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情韵上也有近似之处,两首对观,细加玩味,当能领会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