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挂枝儿·恨天》原文与赏析

《明代民歌·挂枝儿·恨天》原文与赏析

谯楼一鼓,一声声敲,一声声风透; 南来雁,一声声叫,一声声离恨别愁。曾记得,月儿下,灯儿前,一声声罚咒。你的咒儿一声声都变做了假,我的咒儿一声声都变做了羞。恨煞那不睁眼的皇天也,就在桌儿上拍一拍手。

情人天各一方,不得团聚,相思悠悠,恨别凄凄,此中滋味,岂可言喻?饱受了离别思恋之苦,往往会因一定情境的触发,蓦然而生忿怨之情,甚至迁怒于他物,进而发出不平的呼喊,唱出痛切的心声。《挂枝儿·恨天》,正是一首这样的情歌。

这首情歌,以思夫婿而恨苍天的怨妇口吻写成。

“谯楼一鼓,一声声敲,一声声风透;南来雁,一声声叫,一声声离恨别愁。”开篇触物,通过声音描写现实之景。这是经过思妇感情过滤所突现出的情景,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感情的反光折射。谯楼,即所谓鼓楼。一鼓,报告时至一更的鼓声。这里,点明了时间:秋夜一更。描绘了环境:城镇中。秋夜里,报时鼓声声敲起,寒秋风飒飒吹至,南来雁阵阵嘹唳。用特定之景烘托出思妇内心世界的境况:那生寒凝霜的秋夜,正是其感伤凄凉的心境;那鼓声风声雁鸣声,正是其心烦意乱情绪的披露;同时,也创造出一种悲凉凄苦的艺术氛围,表露全篇感情的主线乃是离恨别愁,为抒写“恨天”的情绪暗设伏线。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样特定的时间与情境呢?因为这正是夫妻团聚、其乐也融融的时候,是思妇最易进行对比、感到形单影只的时候,是其思念、孤独、凄凉、哀怨等诸多感情纷至沓来的时候;尤其是杂乱秋声混成一片,钻入耳鼓:那一更鼓仿佛一下下震颤着心灵,那深秋风仿佛一阵阵寒彻着周身,那雁叫声仿佛一声声刺激着神经,则最是使思妇的愁思怨情更强烈而集中地喧嚣躁动起来的时候;因此,这也是“恨天”击案以渲泄的最佳的时候。作者独具匠心,选择了这个时候,舍客观物象而不取,只是抓住声音不放,以心境去写景,通过重叠词语“一声声”的四次反复使用,摹写寒秋之夜悲凉撩乱的情景,声响在耳,使读者的心弦也仿佛随之而颤动奏鸣。

“曾记得,月儿下,灯儿前,一声声罚咒。”这是第二层,忆及过去之事。“罚咒”,惩治的咒语,犹谓山盟海誓。为相思所苦的思妇急欲将其驱散,给自己的感情世界增添几缕春意,注入几丝温暖,于是,为两人共有的那段美好的生活,也便自然地在记忆的屏幕上闪现出来:皓月如轮,清辉似水,他们穿花拂柳,相依相偎;桌亮银灯,床铺锦被,他们你怜我爱,如痴如醉;月儿下,灯儿前,他们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共同描绘着永不分离的爱的春天。这里,作者仍在声音上做文章,以“一声声”突出“罚咒”的数量与分量,表明山盟海誓经久难忘,犹在耳畔回响。“一声声罚咒”的记忆,由外界的一声声秋夜之声触发而起,承接前文十分自然,对引出下文亦颇具妙用。

“你的咒儿一声声都变做了假,我的咒儿一声声都变做了羞。恨煞那不睁眼皇天也,就在桌儿上拍一拍手。”这最后一层,再回转到现实中来,有力地抒写出怨恨之情。当此之际,她恨不得将远游在外的人儿一把扯到面前,直接与之 “对话”,奚落其违约食言,责其 “咒儿”“变做了假”,使自己的“咒儿”也成了一番空话。前边的两句,仿佛与其当面对质,尽出怨情,但怨而不怒,拳拳深情隐含其中,怨对方久别不归,言无兑现;恼自己过于笃信罚咒,以至于日日夜夜苦思枉盼。既然对方哄骗了自己,既然自己因此而怨而恼,那么,接下去的感情爆发,一定会是痛咒其无情无义了吧?然而,出人意表,这位思妇竟将对方一下抛开,咬牙切齿地迁怒无辜,矛头他指,将 “不睁眼的皇天”“恨煞”,红颜一怒,拍案而起,惟恨皇天使夫婿的 “咒儿”“变做了假”。在这里,她执拗地认为夫婿深爱着自己,也一定会信守诺言,之所以他不回归团聚,都是可恶的皇天从中作梗。煞尾两句,妙肖怨极恨天的口吻,摹写恨极拍案的典型细节,二者前后辉映,相得益彰,活画出思妇苦盼夫婿归来、怨恨皇天弄人的情状,传递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神韵,结尾扣住题目,突出主旨,干脆爽利。

构思独特精巧,感情波澜起伏,行文一气贯注,是这首情歌的突出特点。它以写景开篇,起势由徐而疾,极力突出令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的环境氛围,披露出抒情女主人公心境的烦躁孤凄,“一声声”的四次反复使用,给人造成一种强烈的压抑之感,似乎艰于呼吸视听。接下去由四外撩乱的秋声而引出对“一声声罚咒”情景的记忆,情绪为之一变,那温馨的夜晚,那炽热的盟誓,使她有些释怀陶醉飘飘然了。然而这美妙的回忆却犹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她忽又从梦境之中跌落到现实的凄凉之中,怨恨油然而生,怨对方的 “咒儿”“变做了假”;进而由怨而生恨,迁怒于天,恨皇天“不睁眼”使自己的相思梦难圆,感情迸发势不可遏,发为咬牙切齿的呼喊。最后摹写红颜一怒的拍案之状,避免直说,寓有深意,使感情的涛声发出轰然巨响,便戛然而止。感情的发展有疾有缓,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且 “一声声”重叠的字词七次反复使用,不仅不嫌其单调贫乏,反而觉得它的使用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适应了复杂感情表达的需要,而且使语势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增添了语言形式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