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郎》原文|赏析



送郎出去并肩行,

娘房前灯火亮瞪瞪。

解开袄子遮郎过,

两人并做子一人行。

送郎送到灶跟头,

吃郎踢动子火叉头。

娘道: “丫头耍个响?”

小阿奴奴回言道: “灯台落地狗偷油。”

送郎送到屋檐头,

吃郎踢动子石砖头。

娘道: “丫头耍个响?”

小阿奴奴回言道是: “蛇盘蛤蟆落洋沟。”

姐送情哥到半场,

门前狗咬两三声。

小阿奴奴玉手亲抱住子金丝狗,

莫咬子我情哥惊觉子娘。



——明·冯梦龙辑《山歌》



这首由四段组成的民歌,把送郎的经过描写得颇为具体、生动,并且活画出了一个灵活机智的少女形象。

第一段, “送郎出去并肩行,娘房前灯火亮瞪瞪。”瞪(deng凳),形容灯火的亮光如睁大眼睛一样。以这两句为全诗的开头,不仅点明了送郎的时间(初夜)、地点(房屋内),而且摆出了尖锐的矛盾。她跟情郎在房里私下幽会,如今要送郎出去,却遇到“娘房前灯火亮瞪瞪”,如何才能不被娘发觉呢?这一下子就牵动了读者的心肠,使读者也进入了诗的意境,为她们的行动而耽心、发急。然而这位姐儿有办法,她当即“解开袄子遮郎过,两人并做子一人行。”这样既遮住了娘的视线,又表达了她对情郎的亲昵之至和难舍难分的感情。如果说前两句给人以紧张之感,那么,这后两句便给人以欢悦之情;紧张与欢悦的急剧嬗变,便给人留下了镂骨铭心的印象。

第二段, “送郎送到灶跟头,吃郎踢动子火叉头。”吃,被。火叉头,烧火灶用来叉柴草的铁器。前面“解开袄子遮郎过”,是从视觉上不让娘看见她送的情郎,不料情郎行走时不小心,又踢动灶跟前的火叉头发出响声来了,娘的视线可以被遮住,娘的听觉却遮不住。她一听到响声,就问道:“丫头耍个响?”耍,犹“啥”。耍个响,即什么东西响。面对娘的发问,这个少女毫不慌张,她沉着、机智地回答说是因为“狗偷油”吃,搞得“灯台落地”。小阿奴奴,是少女的自称。

第三段, “送郎送到屋檐头,吃郎踢动子石砖头。”踢动砖头的响声,又再次惊动了房间里的娘,娘又发出了同样的提问:“丫头耍个响? ”这问话虽与前面问的一模一样,但却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更增加了娘的怀疑和整个气氛的紧张。其言外之意,刚才你说“灯台落地狗偷油”造成的响声。这回又是什么响声呢?这位少女又随机应变地说,这响声是“蛇盘蛤蟆落洋沟”。蛤蟆,即蟾蜍,蛙类。蛇捕食蛤蟆,要以蛇身把它盘住。洋沟,即屋檐下的水沟。这个回答,跟她“送郎送到屋檐头”,从屋檐下发出的响声和站在屋檐下答话的环境完全吻合,使人由不得不信。

第四段, “姐送情哥到半场,门前狗咬两三声。”由于在第二段中已经对娘说过“灯台落地狗偷油”,因此这里再写“门前狗咬两三声”,既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又使娘不致于再引起怀疑。“小阿奴奴玉手亲抱住子金丝狗,莫咬子我情哥惊觉子娘。”玉手,洁白如玉的手。这“亲抱住子金丝狗”的动作,显得是那样机变、敏捷。这最后一句“莫咬子我情哥惊觉子娘”,既是她敏捷地抱住金丝狗的原因,也是她对狗作亲切嘱咐的内心独白。它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少女内心感情激荡的层层涟漪。

全篇以送郎出门的过程为线索,可谓险象丛生,步履维艰。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妇女要获得自由的爱情,要瞒过封建家长的耳目,是多么地提心吊胆,她的情郎之所以走路“踢动子火叉头”、 “踢动子石砖头”,也正是他那紧张心理的反映。好在这位少女勇敢而又沉着,机灵而又富有智慧,她能迅即制造种种借口,掩人耳目,化险为夷,达到预期的目的。她这种为自由爱情而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使我们看了深受鼓舞。

在艺术上,它以四行为一段,四段为一篇,层层铺叙,犹如一幅幅画面,既别开生面,又前后连环;寓胜利的欢悦于曲折紧张的氛围之中,既揭露了封建社会爱情的不自由,又讴歌了青年们为坚持自由爱情而跟封建家长机智勇敢地作斗争的精神,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