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北人与南人》原文与赏析

鲁迅杂文《北人与南人》原文与赏析

这是看了“京派”与“海派”的议论之后,牵连想到的——

北人的卑视南人,已经是一种传统。这也并非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历来的侵入者多从北方来,先征服中国之北部,又携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中,也是被征服者。

二陆入晋,北方人士在欢欣之中,分明带着轻薄,举证太烦,姑且不谈罢。容易看的是,羊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常诋南人,并不视为同类。至于元,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汉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最后投降,从这边说,是矢尽援绝,这才罢战的南方之强,从那边说,却是不识顺逆,久梗王师的贼。孑遗自然还是投降的,然而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因为浅,所以班次就最下,谁都不妨加以卑视了。到清朝,又重理了这一篇账,至今还流衍着余波;如果此后的历史是不再回旋的,那真不独是南人的如天之福。

当然,南人是有缺点的。权贵南迁,就带了腐败颓废的风气来,北方倒反而干净。性情也不同,有缺点,也有特长,正如北人的兼具二者一样。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所以某先生曾经指出缺点道:北方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就有闲阶级而言,我以为大体是的确的。

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昔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小小的自新之路。

不过做文章的是南人多,北方却受了影响。北京的报纸上,油嘴滑舌,吞吞吐吐,顾影自怜的文字不是比六七年前多了吗?这倘和北方固有的“贫嘴”一结婚,产生出来的一定是一种不祥的新劣种!

一月三十日。

【析】 《北人与南人》写作于1934年1月30日。同一天,鲁迅还写有 《 “京派” 与 “海派”》一文。关于 “京派” 与 “海派” 的议论,发生于1933年10月。是由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引发的。沈文写作于1933年10月13日,之后,杜衡又发表了 《文人在上海》 一文,“提到 ‘海派’ 这个名词”,并为 “ ‘海派’ 这一名词,有所阐发,同时也就有所辩解”。①沈从文读了杜衡的文章,又于1934年1月7日写了 《论‘海派’》一文。于是“在各种刊物上,一个月以来已陆续登载了许多讨论文字”。②这就是鲁迅说的“这是看了 ‘京派’与‘海派’的议论之后,牵连想到的”背景。

鲁迅之所以重视关于 “京派” 与 “海派”的议论,是因为这议论的出发点是着眼于文学的建设,和真正文人的养成,而不是以讥讽“海派” 为目的。所以,他在写了 《“京派”与 “海派”》后,又写了 《北人与南人》,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分析了南人之所以被北人“卑视”和“轻薄”的原因,从而得出“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的结论,引导人们不必津津于“海派”“京派” 和 “南人”“北人” 的谁劣谁优,而应合力于“做成有益的事业”。这分明是颇有启示意义的见解。

文章对北人与南人的分析和评价,既是历史的、具体的,又是十分辩证的、全面的。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北人对南人的 “卑视”,这原因当然应该归之于“传统”,与北人是没有关系的。那么南人应该从这“传统”中吸取教训,不可重蹈复辙。这就是作者语重心长说出的“如果此后的历史是不再回旋的,那真不独是南人的如天之福” 一句话的真实含意。

具体的说,北人也好,南人也罢,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怎样论述评价这种优缺点?文章强调指出:首先,应看到优点,肯定优点。在肯定优点的前提下,再指出缺点。在分析缺点时,又把它局限于“有闲阶级”身上。这就把大多数南人、北人与少数有闲阶级的南人、北人区分开来。这是辩证法成功运用的范例。唯其如此,文章不只理性色彩强烈,而且因为具有一种巨大的逻辑力量,令人折服。

《北人与南人》论证的中心,就是“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作者略去前者不说,而引相书上的话,具体论述和引申出“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的结论,并点化出“贵”的新意:“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单从作文技巧来说,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巧,令人赞叹,更不必说他引申出的“优点可以相师”的实例,是多么的合理合情,令北人与南人没齿难忘了。

鲁迅不愧是写文章的行家里手。这篇 《北人与南人》就是一篇疏而不漏的代表作。上面提到,为了先说明 “优点可以相师”,略去“缺点可以改正”不说。而最后一段,却要言不烦地指出北京报纸上出现的“油嘴滑舌,吞吞吐吐,顾影自怜的文字”“比六七年前多了”的事实,对北人和南人敲了一声警钟,不仅是对北人和南人的一种警策、激励,何尝不是对那“一种不祥的新劣种” 的遏制与抨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