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郑燮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以诗论诗和以诗论画是中国文人的一种传统。生活于清代的郑板桥恰是这种传统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他的一生写了许多旨在谈诗论艺的诗作,这首《画竹》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于《画竹》中所表达的是自己多年来摄竹入画的经验之谈。他说:四十年来,我一直潜心画竹。白天忙于技法的练习;夜晚进行艺术的构思。久而久之,笔下之竹终于达到了一种削繁就简,以简驭繁,不枝不蔓,恰到好处的化境。然而即使如此,我再画竹时,依然不敢凭着技法的娴熟而信手涂抹、随意下笔,而是一如既往反复推敲,意在笔先,熟中求生。因为只有这样,笔下的形象才能常画常新,不落窠臼;艺术之道方可精益求精,日臻高格。
诗人这一番坦白是颇得画家三昧的。他告诉人们:多实践,多构思,多动手,多动脑,是提高绘画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和一条重要途径;删繁就简,以少驭多,使笔下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是绘画进入较高审美层次的重要标志;熟中求生,同中求异,是绘画免入俗套,每出新意的关键所在。一个画家只有具备了以上品格,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进而达到艺术的巅峰。
同板桥的许多诗作一样,《画竹》语言畅晓,格调清新,读来琅琅上口,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