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特殊的表现方式,表达了一种极难以现实理念解说的窈眇幽微的情思。如“相见时难别亦难”篇,就以凄迷若幻的境界,描写了暮春残花时节与恋人难堪的离别和别后悠长执着的思念,妍婉精警,凄美动人,成为爱情诗中的千古绝唱。

《无题》 诗,即以“无题”标目的诗。为什么标以 “无题” 呢?其中原因很复杂,它或许写作者一段不愿公开的爱情史;或许自诉忧怨而担心触犯时忌;或许向人陈情干谒而不便直说……。微妙的感情,难言的苦衷,幽深的寄托难以一题尽之,莫不如冠之“无题”,看似随便,实则更为含蓄,达到了 “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见 《韵语阳秋》卷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无题诗“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基于无题诗内容的复杂,历来对其聚讼不已。这首人们所熟悉的“相见时难”篇,也是长期争论不休的。张采田认为;“此篇为陈情不省,留别令狐所作。”(《李义山诗辩正》)纪晓岚说:“此亦感遇之作。”(《李义山诗集辑评》)何焯也认为是一首感遇诗:“ ‘东风无力’,上无明主也;‘百花残’,己且老至也;落句其屈子远游之思乎?”(《李义山诗集辑评》)说这是李商隐对自己宦途多蹇的伤感。也有人认为这首诗“相思”的对象是令狐綯,“蓬山”指令狐居住的翰苑;还有人认为“相思” 的对象是李德裕,“蓬山” 指李当时被流放的崖州;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咏史诗”,反映了文宗朝的“激烈矛盾冲突”。等等,不一而足。

看来,这首无题诗实在难于被人理解,但它又历来为人赏爱,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李商隐的诗不是从理念出发而是以感情方面的意象来组成的。它虽然不可理解,但可以确感,而确感正是诗歌之所以感人的基本审美要求。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教授对于怎样理解李商隐诗有着精当的论述,她曾在 《迦陵论诗丛稿》 一书中说:

面对这些不属于理念但凭意象组合的诗篇,而却要以理念来解说,原来就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一件事,所以欣赏义山诗最好就是以自己之心灵和感受,去面对那些充满炫惑感人之力的一些幽隐深微的意象,忠实于自己之感受,也忠实于诗篇之本身,如此去作一番深入的体认,这是欣赏义山诗最好的一条途径。

此论甚中肯綮。我们不妨暂时抛开此篇《无题》 的成说,面对诗歌本身所使用的意象,以及它所给予读者的感受与联想来做一下分析。

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曹丕 《燕歌行》 之二云:“别日何易会日难”,这里变化其意。相见难,是机会难得;别亦难,谓不忍分离。恋人的相见,其幸福之情自不必说;而恋人的别离,则是人生中十分痛苦的事。况且在当时的时代里,一次离别往往意味着永久的不能相见,“别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这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因此两人柔肠寸断,凄苦难言。句中的两个“难”字,表现了二人所经受的爱情波折。他们的相见,是冲破重重阻力,极为难得的。双方愈是感到相见难,就愈分明体会到离别苦。别后难期,相见难再,命运竟给这一对恋人安排了如此艰难的遭遇和沉重的怅惘。至于下面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则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和气氛,正是东风轻拂,云山残淡,百花凋零,落红如雨的暮春时节。春暮离别,风亦为之伤神,花亦为之凋残。东风本来是带来春天的信使,“东风本是开花信,及至花时风更紧。”(欧阳修《玉楼春》)百花更是象征着美和爱的事物,可现在,“东风无力”,匆匆春欲归去。离别之际对此落花流水,更能触景伤情,很容易联想到人生的春天。人的青春也正同自然界的春天一样,春光易老,青春易逝,爱情也正如同暮春的花一样,在遭受着折磨的痛苦。在这里,作者“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杜司勋》),情和景交融在一起,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其中既有作者爱情上的感伤,也寄寓着某种象征意味,蕴含着对时代环境的感受。

离别的难舍,自然会导至别后的相思。次联则是诗人满怀挚情和热泪而擎出的一腔盟誓。“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同思,谐音假借,是南朝民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如:“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作蚕丝》)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子夜歌》)李商隐正是受这些民歌的启发。但民歌说相思之情和春蚕那样容易感化而生,而李商隐却另翻一层新意,变希望为执著,用蚕的吐丝来比喻自己的相思悠悠无尽,除非身死,否则执著的相思之情永远也不会泯灭。将刻骨铭心的柔情通过感知的“春蚕” 的形象,让人看得更具体,更真切。“蜡炬成灰泪始干”,用蜡烛的燃烧滴泪来比喻相思之情的焦灼,更具形象性和深一层的美学意义。别后的相思,令人处在通宵不眠的煎熬中,蜡烛在慢慢地燃烧、消失,乃至化为灰烬,而滴下的残脂又多么象人的眼泪。这相思的泪水,正象眼前的蜡烛一样,只有生命终结,方能眼泪枯干。这是多么深沉的相思,又是多么圣洁的爱情,是崇高道德的积淀,也是高尚人格的自白。李商隐在他的另一首诗 《燕台四首》 的最后一句写道:“蜡烛啼红怨天曙。”诗人在心里确实将自己的生命比做一只燃烧的红烛了,“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晏殊 《撼庭秋》)其心血所煎熬出的一点光明之闪烁,不过都化成了点点泣血的红泪。这两句写尽了宇宙间离别相思这种永怀憾恨的心灵之境界,给人一种悲剧的美。可谓千古名句,毕世难接。

五六两句,诗人笔锋转换,忆念着分手以后的姑娘,并想象着她凄楚的幽怨:“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担心她的痴绝,她的永无休止的思念,会使她很快显得衰老了。当晨起梳妆,对镜自理的时候,便顿觉容颜憔悴,云鬓添白。夜已经很深了,她还未入睡,仍在月光下徘徊吟咏着怀人的诗篇,但也应感到月光如水的一片寒意。诗人融情入物,由于心境的孤寂悲凉,使月光也带上了寒冷的感觉。这两句诗“晓”、“夜”对映,通过诗人对远方情人的悬想与思念,进一步表达了双方别后思恋的款款深情。相思的两颗心,互相牵挂,双双思念,提醒了又担心,嘱咐了又叮咛,关怀是那样的细致入微,令人深深为之感动。杜甫在《月夜》 诗中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之句,和李商隐这两句诗在手法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代王安石曾评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蔡宽夫诗话》)于此可窥一斑。

分别后苦苦相思的一对恋人已经陷入绝望之中,但是诗人从绝望中似乎看到了希望,还要做最后的努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即蓬莱山,《史记·封禅书》: “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海中。”诗中以此指对方的住处。尽管那是一座蓬莱仙山,但毕竟离这儿不太遥远。“青鸟”,神话中一种传递消息的神鸟。《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曰名大鹜,一曰名少鹜,一曰名青鸟。”又 《汉武故事》: “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忽有青鸟从西来,飞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诗中运用这个神话传说,表明诗人要想尽一切办法打探她的消息,一旦知道她的下落,便不惜一切和她相见。将对方的居住地点比为仙境,既具有一种美好、神秘、朦胧的色彩,又有一种恋人难以相见,希望无托的虚无缥缈之感,深化了诗的意境。

通过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我们看到诗所描述的无不是爱情的哀怨。如果执着将其解释为政治感遇诗,为个人的荣升去怀“春蚕”之丝,淌“蜡炬”之泪,谀词哀告,以求怜悯,那将索然无味,令人作呕,无疑破坏了诗人精心编织的审美意象。

但是,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为了爱情而写爱情,又总感到未能尽意。诗中那寸心成灰的相思苦痛;至死方休的爱情向往;如泣如诉的怨愤悲慨;积极追求的热切希望;难舍难分的痴情冥想;相思相忆的曲意幽怀以及通篇笼罩的浓厚的悲剧气氛,难道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吗?能否截然排除其中蕴含着更深的隐痛呢?作为千古名句的“春蚕”一联,它所表现的缠绵悱恻的情思和至死不愉的信念,固然可以看作是李商隐的爱情心理的写实,但又何尝不能当作他的整个人生态度的象征呢?后人引用这联诗句,也常常不限于用在爱情生活上,当然,这不一定是诗句本身所固有的意思,但也说明了它有着比单纯描写男女相思更为深广的概括性,足以为人提供多方面的启发。姚培谦在 《李义山诗集笺注》卷十中曾评这首诗说:

此首诗似寄情男女,而世间君臣朋友之间,若无此意,便泛泛然如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

一语道破了李商隐的为人态度。诗人自己对他的诗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曾说:“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谢先辈防记念拙诗甚多异日偶有此寄》)当时人就曾借李商隐的诗表达自己的感情,足以说明李商隐诗的概括性。

因此,我们不妨说李商隐这首《无题》诗既是直赋其事的爱情诗,又在不同程度上寄寓着作者的某些抽象、概括的感情内容。作者写的这首诗首先来源于他对现实中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深刻体验,并由此而引起表现这种生活的强烈要求。在当时创作的主观动机上,诗人可能未必想到有所寄寓,但是,由于所表现的失意的爱情和自己不幸的身世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处,很自然地就会触发平素郁积在他胸中的诸多思想感情。因此,便将自己心中许多无法明言甚至也不能明言的感情借诗中的意象综合地表达出来。于是,诗中就有意无意地渗入了诗人的理想追求和社会遭遇等方面的感受,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了某种深一层的人生态度和情绪。

在艺术上,这首 《无题》 诗构思新颖巧妙,笔调婉转跌宕。注重爱情相思的心理过程的细致描绘,在事件与场景的描叙上常常打破一定的时空次序,而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例如这首诗首联的缠绵,颔联的表白,颈联的担忧,尾联的愿望,心理过程曲折细腻,回环往复,表达得十分微妙。在诗人执着的表白之后,“但愁”二字又写出了他的关怀备至,无限担忧;“应觉”二字体贴入微,温情脉脉。从心中的表白到具体的关怀,层层深入,缠绵曲折,悱恻动人。

婉转的手法和比兴象征融合在一起,更富于形象性和艺术魅力。如作为千古绝唱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古朴真实的形象,比兴象征恰到好处,用春蚕吐丝比思绪的常萦于怀,到死方休;以蜡烛滴泪象征热烈的爱情,使心焚血燃,成灰始干,表现了爱情的真挚、深切和至死不渝。诗中表现的虽是无声的静默,但诗的深处却激荡着心血的潮流,沸腾着爱情的火焰。诗人分明是袒露给读者一颗流泪的心,一腔燃烧的血,感情的发展到了极至。

意绪的流动和变化造成了这首《无题》诗凄迷若幻的境界。在诗中,诗人苦于爱情的折磨而又执着于爱情,他要刻意创造出求索的人物形象,表现自己对爱情的专一执著。诗人对爱情的感受是凄迷惝怳的,于是便用象征手法、神话传说来渲染意境。如将对方居住的地方比作仙境“蓬山”。另外还采用移情入景的方法来烘托情调,做到了虚实结合,互相映衬。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联,前一句写看,仿佛女子对镜梳妆的身影浮现在诗人眼前;后一句写听,好象恋人对月低吟的声响飘忽在诗人的耳际,虽然是相思者的揣想悬测之词,写来却绘声绘色,意境幽深,哀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