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庐山五老峰》原文阅读|赏析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绵亘二十五公里,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在我国古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理想的隐居之处。庐山的东南侧,是山的高峰,由五座雄奇的峰岭相连组成,形似五老并坐,故名“五老峰”。李白曾写过很多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篇,《望庐山五老峰》这首七言绝句便是他描绘庐山景色中较为出色的一首。詹锳先生在其 《李白诗文系年》一书中,把这首诗列在诗人开元十四年丙寅 (726)游襄阳、上庐山时所作,但根据诗的内容推断,似为诗人晚年来庐山游览,隐居五老峰下时的作品。

诗名为“望”,所以,诗中五老峰之景便为诗人望中所见。诗的开头先用朴素的语言、平缓的语调,介绍了五老峰在庐山所处的位置。紧接着,诗句如异军突起,托出诗人望中所见之景,实为飞来之句。嶙峋峭拔的五老峰,气势磅礴,真如削出的金芙蓉,矗立在青天之上。“金芙蓉”,不但写出了五老峰的秀丽形状和金黄颜色,也道出了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是在秋冬之际。以 “金芙蓉”喻五老峰,而以“青天削出”四字作陪,点出了五老峰的真精神。“削” 字也下得有力,它化静为动,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五老峰雄奇峭拔的视觉形象。这巍巍五老峰又是何人能 “削” 出的呢?所以,“削”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功力的赞颂。“青天削出金芙蓉”,从观望角度而言,当为由下向上仰望所见,这是“望” 中第一景。

第三句“九江秀色可揽结”,是诗人转换角度,从山上俯视山下时所见。登临高人云端的五老峰上,九江一带的秀美景色可尽收眼底,仿佛能够随手采取一样。“揽结”是采取的意思,这两个字给静景中加入了有生命的人,使得景色也亲近了许多。九江在庐山下,这种由上望下所见的九江秀色,当为“望”中第二景。镜头的转换,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也使得诗调由高转低,诗人的情绪由涨到落。既然有如此美好的处所,那么,政治上处处碰壁,饱经磨难,倍受世人冷眼,壮志消沉,又素怀隐居之志的诗人自然就把它当成理想的栖息之地了。“吾将此地巢云松” 一句也就随手拈来,天衣无缝。相传李白的书堂就在五老峰下的屏风叠,李白晚年时,很喜欢这里山势嵯峨,环境优美,于是就在此修建了太白书堂,隐居读书。这个传说若结合其 《望庐山瀑布二首》 中的 “且谐夙所好,永愿辞人间”及这首诗来看,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以忧患意识作为主体人格固有特征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破灭时,仿佛从希望的峰颠跌入失望的深渊,往往走向反面,隐身避世,断尘出家。而生逢大唐帝国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 远大抱负的李白,早年就接触并信仰当时很盛行的道教,喜爱栖隐山林,求仙访道,超凡脱俗。他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一方面要做超凡的神仙,这样就形成了他贯穿一生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当他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出世思想便占了上风。晚年李白在政治上已屡遭打击,虽壮心未泯,但已心力交瘁,因而,隐居青松白云间,修道养性,终其天年便为晚年李白的主导思想。这实际上是时代给诗人酿就的悲剧。《望庐山五老峰》 正反映了李白的这种思想倾向。

与李白大刀阔斧、奔腾豪放、激情喷涌的诗风有所不同,这首七言绝句中虽然不乏矫健飞腾之句,但全诗是以平淡取胜的。诗中又很好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真切自然、形象逼真。语言也含蓄凝炼,具有很大的艺术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