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唐玄宗的后期,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妒贤嫉能,排除异己,政治越来越腐败。这首诗揭露和鞭笞了这一现实,对统治者表现了强烈的愤慨,对个人生不逢时表现了深沉的悲痛。
首二句推出诗人的自我形象。“倚剑”,谓佩剑。江淹 《杂体三十首·鲍参军戒行》有“倚剑临八荒”之句。“送春目”,谓在春日纵目远眺。谢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有“远近送春目”之句。诗人腰佩长剑,登上高台,在融融春色中纵目远眺。一开始就写得豪迈飘逸,气度不凡,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次二句写远眺所见。在春日纵目远眺,按理当见到一派桃红柳绿、姹紫嫣红、风和日暖、生机勃勃、令人欣喜的景象。“悠悠送春目”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颇能启迪读者想象,读者已作好了同诗人一起纵览美好春色的心理准备。谁知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大出读者意外的情景: 深青色的杂木长遍山野,遮蔽了一层又一层的山丘,而琼草却躲进了深深的幽谷。一个“蔽” 字,写出苍榛铺天盖地、无所不在之势;而一个“隐”字,则写出了琼草的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榛是丛生的杂木,不成材,比喻小人;琼草是珍异的草,比喻贤人。东晋庾阐 《游仙诗》 有 “琼草被神丘”之句,这里化用其词,仅用其意,以 “苍榛蔽层丘” 比喻小人当道,以 “琼草隐深谷” 比喻贤人在野,从而隐射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感情也随之堕入了一个低谷。
接下来四句,又变换一个角度,以凤鸟与鸒斯相比,进一步揭示贤人与小人不同的命运。“凤鸟”二句写贤人。凤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祥瑞的象征,一出现就表示天下太平。《论语·子罕》: “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礼记·礼运》: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西海”,传说中西方海名。《史记·封禅书》: “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集”,鸟停树上。两句以凤鸟比喻贤人,以珍树奇木比喻圣君贤相,以凤鸟无珍树奇木可栖止比喻贤士无圣君贤相可依傍。两句为琼草何以要“隐深谷”下了一个注脚。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择时而用,如今昏君佞臣当道,贤士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不善自引退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鸒斯”二句写小人。“鸒 (yu玉)”,鸟名,鸦类,比鸦小而腹下白。“斯”,语气词。“盈万族”,极言其多。在古代诗人笔下,斯鸒与燕雀、鹑鴳、 鸒鸠等俱为小鸟的代表, 或嬉戏于庭树之上, 或奔窜于灌木之间, 作为高飞远举的凤凰、鸿鹄、鵾鹏等神鸟、大鸟的对立面,喻一时得志的小人或胸无大志的俗人。《楚辞》 王褒 《九怀·株昭》: “凤凰不翔兮, 鹑鴳飞扬。”王逸注:“贤智隐处,深藏匿也。小人得志,作威福也。”其寓意为这首诗所秉承。蒿是一种为人所轻贱的草,在蒿下呼朋引类,命俦啸侣,虽自以为得意,毕竟为人所不屑,而犹言“得所居”,隐含讽刺之意。在诗人眼中,凤鸟是宁可“欲集无珍木”,也不愿像鸒斯那样在蒿下“得所居” 的。阮籍 《咏怀》 其四十六云:“鸒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其四十七云:“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其四十八云:“鸣鸠嬉庭树,焦明游浮云。”江淹 《杂体三十首·阮步兵咏怀》 云:“青鸟海上游,鸒斯蒿下飞”。凤毕竟是凤鸟,鸒斯毕竟是鸒斯,贤士毕竟是贤士,小人毕竟是小人,诗人的是非爱憎、褒贬肯否,是同阮籍、江淹一致的。
末二句点破题旨,总结全篇。“穷途恸哭” 用三国魏末阮籍故事。据《晋书·阮籍传》,魏晋易代之际,政局混乱,阮籍对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思想非常苦闷,因此常常驾了车子随意乱走,路走不通时就大哭一场返回。这里借古喻今,“晋风日已颓”实际是“唐风日已颓”。诗人面对如此江河日下的世风,深感没有出路,心情就同当年的阮籍一样痛苦。前面偏重于客观描写,隐含诗人的针砭之意,悲愤之情,这里化隐为显,感情喷薄而出,并在情境形象、感情色彩方面与首二句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展示了主题。
开元末年以来,玄宗由一个励精图治、能够任贤用能的开明君主,变成了一个只知深居宫中、沉溺声色的昏君。他将“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使大权旁落,朝政日非。一方面,谗佞竞进,鸡犬飞升。史载玄宗“志大事奢,不爱惜赏赐爵位。开元、天宝中,……宦官黄衣以下三千员,衣朱紫千余人,其称旨者辄拜三品将军,列戟于门“( 《新唐书·宦者传》)。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都封为夫人,三个哥哥(族兄)分别任鸿胪卿、侍御史、监察御史,杨国忠后来更官至宰相。另一方面,贤士被贬,仕进无门。李林甫任宰相时,竟玩弄骗术,操纵考试,使应试的士子全部落选,却上表称贺“野无遗贤”;同时一再制造冤狱,打击和迫害比较正直贤能的官员。诗人自己曾应诏入京,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受到权臣贵戚的谗毁和玄宗的疏远,最后不得不离开长安,脱离黑暗的政治漩涡,去过那纵情杯酒的放达适意的生活。这首诗可以说既是诗人忧念国事的心情的抒发,也是诗人个人失意的政治生活的记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闪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诗篇首二句写登高望远,中六句写远望所见,末二句写远望所感,层层推进, 首尾照应, 结构清晰而严密。苍榛与琼草, 凤鸟与鸒斯, 两两相对,联袂而出,形成了不同形象、不同品调、不同境界、不同命运、不同感情色彩的强烈对比,强化了艺术效果。通篇讽刺鞭笞之意甚明,但无一句直说,纯以比兴象征之辞出之,形象鲜明,含蓄有致,也颇见特色。
这首诗从寓意到手法都深受阮籍 《咏怀诗》 的影响。“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咏怀》 其三十一),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咏怀》 其七十九)正是这首诗所要抒发的感情。以幽邃的境界、新奇的想象、壮丽的辞藻及比兴象征的手法来曲折形象地抒情写意,二者也颇为近似。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两位诗人所面临的世风相似,处境略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行路难》)这不又是一个“穷途失路”么?处境略同,故能心有同感,故能同发悲歌,风格手法也能多所借鉴,如出一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