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阅读|赏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此诗写于乾元二年 (759) 秋,是李白遇赦东归后,与友人夏十二游岳阳楼时所作。岳阳楼即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齐名,人称南国三大名楼。在这座背倚滔滔长江、雄视八百里洞庭的名楼上,可将岳阳一带的壮丽景色尽收于眼底。历代文士,每登此楼,多有佳作。李白此诗,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篇章之一。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首句总写登楼俯看之景。登上此楼,放眼四望,岳阳美景一览无余。“岳阳尽” 的 “尽” 字,一笔总括岳阳全景,语极精炼。次句分写长江洞庭。“川”指长江,在岳阳楼上向北眺望,远处奔流的江水依稀可见。“洞庭开”,是说洞庭湖水明亮如镜、展现眼前。诗人在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一诗中,对洞庭湖也作过类似的描写:“淡扫明湖开玉镜。”两相参读,不难体会出,“开” 字在诗中实有“展开”之意。许多鉴赏文章都将其仅仅理解为“开阔”,显然不够全面。诗贵发端,古今皆然。李白此诗,一落笔便勾勒出一幅长江洞庭烟波浩渺的图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确实非同凡响。

俯视之景,宏丽壮阔;仰望所见,更称人意:“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在诗人眼中,秋雁南飞,仿佛在为人分忧。东山吐月,似乎来娱宾助兴。这两句,与其说是写景,还不如说是在表现诗人面对这些景物时的主观感受。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言情的表现手法,把秋雁、山月这些常见的自然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可亲可爱,生动而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同是写景,开篇写得高远雄浑,这两句则妙趣横生。诗人的笔触,或重或轻,或庄或谐,真是随物赋形,挥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面对着良辰美景和嘉宾盛筵,诗人不禁涌起无限逸兴壮思,一时间恍若身临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欢宴,周围白云缭绕。席间行杯换盏,就如同在天上一样。这两句极写岳阳楼之高,语虽夸张却不显得荒诞,反而让人觉得这才是醉人醉语,真率可爱。下榻句用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据《后汉书·徐稚传》 载:“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李白用这个典故,不仅有赞扬夏十二的好客之意,同时也与诗题呼应,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诗题既然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当然不能毫不涉及夏十二。目不暇接的美景值得描绘,泉涌般的激情必需抒发,百忙之中又不忘为主人缀上一笔,诗人写得是多么从容不迫、舒徐有致。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结尾写诗人醉酒后,在习习的秋风中翩翩起舞。凉爽的秋风把衣袖吹得来回摆动,飘飘然俨有仙举之势。杜甫在《饮中八仙歌》 中这样赞誉诗人:“李白一斗诗百篇。”确实,诗人酒后之作量多质高,往往胜于平时之作。结尾这两句诗,便写得精采传神,颇能体现“诗仙”那超凡脱俗的气度及其作品潇洒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的佳作之一。诗以高远之境发端,醉舞狂欢终篇,表现了诗人遇赦后乐以忘忧的旷达胸怀。作为一首律诗,本篇对仗精工,结构谨严,其遣词用字也各具其妙,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诗人素以古体诗称雄于我国古代诗坛,但这首五律写得也很成功。明人高棅选编的 《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就作品的风格特征而言,“气象雄逸”这四个字,确实道出了本诗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