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君不见长安公卿家,公卿盛时客如麻。公卿去后门无车,唯有芳草年年加。又不见千里万里江湖滨,触目凄凄无故人,唯有芳草随车轮。一日还旧居,门前草先除。草于主人实无负,主人于草宜何如?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
杨杰,字次公,无为(今属安徽)人,自称无为子,生卒年不详,北宋嘉祐(1056—1063)进士。他的诗,平易处近白居易,奇崛处近卢仝。
这首诗借有情之芳草被除以喻世态的炎凉,世情之险恶,是一首充满理趣的诗。
开篇三句直陈此诗主旨。诗人认为,人们不该除去芳草,芳草对人并无坏处,若将芳草跟世俗相比,世俗显得多么浮薄。比喻总是跛足的,诗人运用时往往取其一点而舍弃其余。有时为了创新,还常常故意避开其通常的含义, 而出人意外地运用其偏僻的含义。一般来讲,除草是为了环境的整洁,是无可非议的;但现在诗人并不从这个意义上去用喻,而是另取新意,从芳草对人有情无情这方面来着眼。
诗歌接着用“君不见”“又不见”具体地将人的势利无情和芳草的缠绵多情对比:当公卿势盛时,宾客盈门,多如乱麻,而公卿势衰时,则门无车马,十分冷落;唯有芳草不趋炎附势,在公卿势衰后更加茂盛。当失意之人遭到贬谪或为了谋生而奔走江湖的时候,旁无故人,触目凄凉,“唯有芳草随车轮”。诗人充满热情地赞誉芳草多情,正是为了突出世俗的势利寡情。
可是,尽管如此,芳草的遭遇却十分恶劣:“一日还旧居,门前草先除。”于是,诗人非常激动地责问主人:芳草并没有辜负你,你为什么如此对待芳草。至此,诗人再一次重复开头三句,郑重地告诫人们不能除去芳草。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要批判它,常易落入老套。此诗用芳草被除作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因此便充满了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