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王清慧》原文与赏析

王清慧

太液芙蓉,全不是、旧时颜色。尝记得、承恩雨露, 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今古恨,凭谁说! 顾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转关山月。若嫦娥于我肯相容,从圆缺。

这首词在南宋亡国后曾传遍大江南北,广为人们喜爱,作者王清慧也因而受到人们的敬佩。

其实词中只不过写了个人今昔荣辱的对比,感叹自己的遭遇罢了,并没有文天祥诗词中的豪情壮志,激昂慷慨,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赞赏而广为传颂呢?

王清慧原是南宋宫中的一位“昭仪”(女官名),宋恭帝赵隰德祐二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二月初五日,六岁的赵隰率领大臣拜表降元,结束了偏安江南的一百四十八年历史。元统帅伯颜将赵隰、全太后、众妃嫔、宫女全部押解送往大都。王清慧到了燕地后,把这首词写在驿馆墙上。

上阕劈头就说“太液芙蓉”完全不是旧时的容颜美貌了。“太液”是汉唐两代建章宫和大明宫中的池名,形成宫中禁苑的一部分,这里用来代称皇宫。“芙蓉”,原是荷花的别名,古代常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太液芙蓉”就是宫中美貌的女官,特指作者自己。为什么“全不是旧时颜色”了呢?没有直接说下去,埋下了伏笔。

接着是昔日尊荣的追忆: 曾记得在“玉楼金阙”中得到皇帝的恩宠,在春游晚宴时受到后妃的青睐,娇伴君王侧,名播妃嫔里,无限荣耀,不尽尊贵。

忽然一声战鼓惊天动地而来,这一切富丽繁华的日子一下子就完了,我的富贵荣华也成泡影。词意急转直下,一转一深,与开头相呼应,初步回答了为什么“全不是旧时颜色”的问题。

下阕承“忽一声鼙鼓揭天来”,说元军一来,那些龙虎似的“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的大臣权贵,都风流云散、灰飞烟灭。这里女词人实际上在愤怒地指责那些奴颜屈膝、卖国投降,急于向元朝献媚取宠,争做新贵的文臣武将们,你们昔日的威风都到哪里去了!昔日英雄今狗熊,就是你们葬送了南宋大好山河,造成这千古遗恨。

这千古遗恨,忠奸是非,谁来评论呢?我对着这“山河百二”,却是“泪盈襟血”。“山河百二”见于《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意思是说秦国形势险要,只要两万人(百分之二)守御,可挡各国诸侯百万之众。词人借喻南宋有长江天堑,如果有几万勇士防守,元军怎能长驱直入,直捣临安?堂堂大宋,“宁无一个是男儿”?词人十分悲愤,作为一个女子,只能对天长号、血泪盈襟。

接着词意再转,转入眼前境况。眼前南宋整个宫廷被一窝儿端向北方,宫车辗转,尘土飞扬,明月冷照,客馆凄凉,恶梦惊人,痛断肝肠。“关山月”一词,含意深长。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此调名,内容多为征人远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切合此处诀别故国之情。元兵催促南宋君臣晓夜兼程,未明即起,明月当头,照我故国河山,亡国君臣身为囚虏押赴异域,此情此景,哀痛难言。这两句有虚有实,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写得哀切深沉。

结句言自己不愿屈身事元,幻想能到广寒宫去躲避这世间的祸乱,与嫦娥为伴,也好夜夜看到月光下的故国山河,表现了她的出世思想。当时被元人俘虏的妇女,大部分屈于淫威,成了元人的妻室,也有少数不愿的,出家为尼为道,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后文天祥在押解北去,路过金陵时,看到王清慧这一首四年前国亡时写的词,深有同感,更从“中原传诵”着这一首词中看到民心不死而感慨万分。所以他觉得不应这么消极出世,而应鞠躬尽瘁,力挽狂澜,救生民于水火之中,不成功则成仁。因而说:“惜末句少商量”。提起笔来,写了一首《和王夫人满江红韵》,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满江红·代王夫人作》。这首词在对往昔繁华的无限怀恋痛惜之外,以心存魏阙、志在复国的豪迈气概代替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境界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