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元人千方百计诱降文天祥,皆失败,无奈,只能再次将他押送穷北,第一程是从广州到南安军(江西大庾)。江西是文天祥的故乡,也是他组织义军英勇抗元,威镇全国的地方,然而也是他率领的督府军惨败的地方。五月二十五日,他来到兵灾后的故乡南安军,写下了这一首诗,并开始绝食。当时他估计再过七、八天就可到吉州(老家庐陵县属吉州),便可以尽节于故里,归葬于本土,那么,他仍死在南方大宋的故地,他仍不失为烈士,而且可免到大都后的凌辱。下定绝食决心后,写好《告先太师墓文》,派随从先到庐陵在他父亲文仪墓前诵读焚化。他估计到这一天就可以“瞑目长往,含笑入地”了。
这首诗一、二两联说自己从广东入江西,经过梅岭,一登梅花岭上,就明显感到南北异路。当年由北而南,满怀壮志,抗元复国,而今由南而北,身为囚虏,国破家亡。他把南边作为故国,所以说“出岭”。和押解的元军一道出岭,在囚车中归故乡,这都是他始料不及,而今却是残酷的现实,他无限屈辱愤懑,在原是纤巧的回环句式中注入了壮怀激烈的内容,精彩顿异,铿锵作响。
下两联,他目睹经过元军焚杀的故乡山河,依旧存在,正是“国破山河在”,而且故国山河,千年万代永不灭;可是“城郭”人民, 已非昨日旧貌,元军对凡是抵抗得越激烈的地方,杀戮焚烧得越厉害,甚至有血洗全城的。文天祥对故国的忠贞、怀念,对元军的憎恶、愤恨,全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了。
如今经过故乡,去大都投降敌人,是万死不为的,于是他下了决心,决心以死相抗,“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行采薇”是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的故事。这两句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全诗洋溢着爱国的深情和以死殉国的决心,感人至深,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