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①
陆游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①
秋到边城角声哀②,烽火照高台③。悲歌击筑④,凭高酹酒⑤,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鉴赏】 这是一首即目抒怀的情景词。
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但累遭投降派的排挤和压抑。宋孝宗乾道八年 (1172),四十八岁的陆游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其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过了九个月的军旅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当时抗金的重要人物,宾主意气十分相投。长安城当时属金人占领区,陆游在公余于七月十六日登高北望长安南面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奔腾激荡,不可遏止,当即写下了这首情调昂扬、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小令。
上阕写登亭北望时的所见所为。从鼓角声、烽火台写起,将秋天的边城那种鼓角遍野、烽火连天的激越场面刻画得如火如荼。在这种背景中,陆游高歌击筑、凭高洒酒,表示收复关中地区的决心,也引出收复失地、胜利在望的无限兴奋,从而让读者体会到“哀声悲歌” 不是一般的忧郁哀婉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悠哉” 一句,就是陆游乐观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 “兴”字即是兴致之兴,又切高兴亭之亭名。
下阕从上阕的“凭高” 和 “此兴悠哉” 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之 “兴”。作者将无情的自然景物南山之月,赋予了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这种“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山河之情的一脉相通。你看,月亮为了让陆游清楚地看到长安的景物,把夜晚降临南郑的层层云霭都统统推开了。这里,也明点了附题中的 “七月十六晚” 登亭所望的时间和目的。在南山峰顶,皎洁的月轮将光华撒向大地,仿佛让陆游看到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等美丽无比的长安风景,它们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着收复关中、收复长安的宋朝军队的到来。这里的 “应”,作应该讲,用以特别强调肯定的语气; 这里的“人”,应指宋军,也包括陆游本人。词句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的手法,把看到的景物拟人化,描绘出上自明月、暮云,都在为宋军开路; 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这种情景,暗示了陆游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胜利前景。这种想象中的 “所见”,是在上阕豪情壮志尽数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的,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全词充满了乐观豪迈和胜利在望的情绪,催人奋进。这在南宋爱国诗词中是很少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