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
诗写月下海棠娇姿艳韵,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护惜眷爱之心。诗中用语多义而模糊,有时句内停顿亦上下难属,造成意境的迷蒙,有意无意地丰富了诗情。是东风袅袅,还是东风中海棠袅袅?袅袅,状花木摇曳之态可,状轻风微拂可,状月色下花光若浮亦可。“崇光”二字组合甚为罕见,通常注本谓崇为高、高贵、高洁,或谓增长,均不确。苏诗王注引《楚辞·招魂》“光风传蕙,泛崇兰些”作书证是对的,崇丛二字通,崇兰即丛兰;崇光者,一丛花光、一簇花光,一丛海棠花的光泽气色也。泛,是浮泛,浮升,流溢。霏霏,是说雾气之盛,还是意近“霏微”,而指香雾迷蒙淡远?看来,从香味的浓淡讲是盛,而从视觉形象讲,这雾又淡薄飘忽,二义并不相斥。王文浩苏诗集成本,“霏霏”作“空濛”,表示一些读者爱从视觉一面去理解霏霏。第二句月华一出,遂使前文光字有根。大致说来,首二句是写,微微东风里,月亮转过廊庑,照临海棠,她依依摇曳地浸浴在迷蒙的香雾之中,浮泛着一团娇艳的花光。两句诗并未正面描绘海棠“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那叶翠花鲜的艳丽,略一点染其丰神,便濡润出一片迷蒙而优美的氛围,读者自可用贮存的生活图示去补足出种种的花色花姿。
“只恐”振领起后二句,“红妆”应“花”,“银烛”接“月”,全诗圆融浑一。诗人甚爱玄宗谓杨妃醉为“海棠睡未足耳”(《明皇杂录》)的典实,在前引“朱唇”句《寓居定惠院东有海棠一树》的诗里,便写过“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此诗中“红妆”与“花睡去”,用典无痕,足见运化功力。然而妙不止在巧用典故。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花牡丹二首》);“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李商隐《花下醉》)。前人秉烛看花启发了诗人,诗人却将想象驰满天宇,“只恐”二句想象之奇,远胜前人同类诗句。将空悬皓月说成是银烛高烧,包容虚实两重意象:在月照海棠的大背景下,还仿佛叠印着一个秉烛观花的多情人。恐花睡去,又不仅仅是对花的体贴。从花的睡去,不妨联想到美人迟暮,壮士无成,年光流迈……以末句节调之昂扬,可见诗人对美好、对理想追求的奋力。诗虽为谪居黄州期间写,环境高压曾使他有天涯流落之感,绘写过海棠那“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的凄凉寂寞,但诗人惯有的超旷达观,使他一洗心态荒寒,换着调子,高唱起这一曲护惜芳华、追寻美好的海棠之歌。